加州鲈为典型肉食性特种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在池塘养殖,喜欢栖身于沙质或沙泥质不混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中下水层,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加州鲈的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4℃时都能生存,10 ℃以上开始摄食,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质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加州鲈原产地为纯淡水,但经试养证明,在10‰以下盐度,pH值在6-8.5之间的水体均能适应,同时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都能在室外自然过冬,但需考虑鱼体体质及水深。
加州鲈鱼苗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后期养殖效果,选择好的种苗是加州鲈养殖过程中重要的步。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和提高鱼仔活力和健康指数,从而为后期的成鱼养殖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加州鲈养殖效益提高。
一方面要选择不携带病毒的种苗,因为苗种不携带虹彩病毒,养殖中后期不易因加料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选择同一批次的苗种,避免鲈鱼自相残杀;同时苗种分为本地苗和广东苗,本地苗长势较慢,广东苗长势较快,较市场上的苗种长势快20%左右;水花运输可通过空运,这与虾苗运输差不多,驯化好的苗可通过水车进行运输,四五月份运输5、6小时基本没有问题。
2、大部分养殖户的苗种存在一定的问题,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在8月份未能把鱼养到合适规格。
3、今年北方的鲈鱼养殖量相比去年增加了很多,出鱼的规格要求也就变大了,导致整个养殖难度变大,不够规格的鱼比例增加。
很多养殖户认为是鱼的销售难度大,其实从根本来说是养殖模式的局限性造成的,留给养殖户的容错率太低,只要养殖过程中稍微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其上市时间滞后,从而利润也就蒸发了。
二、存在的问题
苗种问题:目前市面上有台鲈和优鲈两个品种,北方地区生长周期短,养殖生长速度更快的台湾品种较好,但是台湾鲈鱼苗的价格偏高,部分养殖户刚开始接触时不会分辨可能买成了优鲈,中后期投料量上不去,导致生长缓慢,终错过了价格高峰期。
病害问题:北方加州鲈鱼的养殖刚起步,病害相对较少,但是因其饲料档次较高并且加州鲈鱼对淀粉的耐受力很差,特别是在投料高峰期肝脏问题比较普遍,易出现肝脏发白、花肝、体表出血等现象。
非标鱼:今年难处理的是不够规格的非标鱼,几乎都以十元内的价格出售,大大降低了养殖效益。
三、思考
北方加州鲈鱼养殖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苗种的突破
苗种的繁育和工厂化的标粗具有一定的门槛,现在养殖户拿到手中的鲈鱼苗种是经过了苗种场、标粗场(标粗、二级标粗等),中间环节太多,苗种成本太高,并且不可控因素大,苗种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期望会出现行业的巨头来整合上下游资源,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分配,鱼苗质量稳定,降低苗种的价格,让养殖户终受益。
症状:常见病鱼体表 ( 体侧、尾部或头部等)出现大面积、深度溃烂,病灶处肌肉呈灰白色、糜烂状,鱼刺裸露,严重者甚至可见内脏,且病灶附近肌肉松软,有恶臭,镜检可见大量活泼细菌(图1);但也偶见病鱼仅表现为体表小面积、浅表性溃疡病。(图2)。
危害及流行情况:虹彩病毒是加州鲈常见的病原之一,以 5-10 月份为流行高峰,几乎所有规格的加州鲈都可感染,发病十分迅猛,死亡率,治疗难度大,周期长,损耗甚至可达80%以上,近几年来,对加州鲈养殖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
由于目前业内缺乏渔用的抗病毒药物,对于加州鲈虹彩病毒性花身烂身并无有效治疗药物。在处理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
其一,发现病鱼时及时捞出,避免与其他健康鱼接触。使用温和的消毒剂、中草药等进行水体消毒,遏制病毒的水平传播,防止病情进一步蔓延、恶化,再通过护肠护肝的胆汁酸进行调理。
其二,停料,水体泼洒五黄、Vc等抗应激产品,并多开增氧机,以减轻鱼体应激,提高抵抗力。此外,该类病鱼常常伴有严重的肝脏病变,如肝脏肿大或萎缩、脂肪化等,体质较差,切忌使用强刺激性消毒剂或过度拌喂抗生素,以免加重病情。
病因:病鱼并无寄生虫,内脏分离不到疑似病原菌,脾、肾虹彩病毒阴性,具体病因上不明确。但也有部分报道为虹彩病毒病引起的慢性型疾病。
症状: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鳃腔后缘有一“血痘”。主要症状为心脏前端动脉球处出现肿瘤,一般掀开鳃盖即可观察到鳃腔下缘明显淤血并肿胀凸起,出现“血痘”似瘤状物。
危害及流行情况:该病通常为热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导致血细胞淤积,与水温关系较大,在高温期易发病。
防治措施:该病重在预防,应以水体泼洒碘类等温和型消毒剂和清热的中草药,同时内服清热、抗病毒中草药为主。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在高温天气时应及时施用抗应激药物并水体溶氧充足。
加州鲈鱼苗培育阶段主要病虫害防治
加州鲈(大口黑鲈)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病毒性疾病(弹状病毒等)、细菌性疾病(肠炎、白皮等)和寄生虫疾病(车轮虫、指环虫等),目前针对以上病虫害主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措施。
1.弹状病毒病
发病水温一般为18–25℃,主要感染加州鲈幼鱼(2-6cm);病鱼的典型临床症状为昏睡、螺旋式或不规则的游泳、腹部肿胀,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解剖发现鳃发白,肝脏肿大并可伴有出血点。
防治方法:(1)清塘消毒、水源消毒;(2)购买优质苗种(亲鱼、苗种病毒检测);(3)保持良好稳定的水质环境,减少应激反应;(4)采用温和的消毒药物消毒,控制细菌继发感染;(5)投喂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