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为典型肉食性特种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在池塘养殖,喜欢栖身于沙质或沙泥质不混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中下水层,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加州鲈的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4℃时都能生存,10 ℃以上开始摄食,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质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加州鲈原产地为纯淡水,但经试养证明,在10‰以下盐度,pH值在6-8.5之间的水体均能适应,同时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都能在室外自然过冬,但需考虑鱼体体质及水深。
加州鲈鱼苗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后期养殖效果,选择好的种苗是加州鲈养殖过程中重要的步。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和提高鱼仔活力和健康指数,从而为后期的成鱼养殖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加州鲈养殖效益提高。
一方面要选择不携带病毒的种苗,因为苗种不携带虹彩病毒,养殖中后期不易因加料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选择同一批次的苗种,避免鲈鱼自相残杀;同时苗种分为本地苗和广东苗,本地苗长势较慢,广东苗长势较快,较市场上的苗种长势快20%左右;水花运输可通过空运,这与虾苗运输差不多,驯化好的苗可通过水车进行运输,四五月份运输5、6小时基本没有问题。
2、大部分养殖户的苗种存在一定的问题,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在8月份未能把鱼养到合适规格。
3、今年北方的鲈鱼养殖量相比去年增加了很多,出鱼的规格要求也就变大了,导致整个养殖难度变大,不够规格的鱼比例增加。
很多养殖户认为是鱼的销售难度大,其实从根本来说是养殖模式的局限性造成的,留给养殖户的容错率太低,只要养殖过程中稍微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其上市时间滞后,从而利润也就蒸发了。
二、存在的问题
苗种问题:目前市面上有台鲈和优鲈两个品种,北方地区生长周期短,养殖生长速度更快的台湾品种较好,但是台湾鲈鱼苗的价格偏高,部分养殖户刚开始接触时不会分辨可能买成了优鲈,中后期投料量上不去,导致生长缓慢,终错过了价格高峰期。
病害问题:北方加州鲈鱼的养殖刚起步,病害相对较少,但是因其饲料档次较高并且加州鲈鱼对淀粉的耐受力很差,特别是在投料高峰期肝脏问题比较普遍,易出现肝脏发白、花肝、体表出血等现象。
2、养殖模式的改变
目前北方地区都是大棚+外塘的养殖模式,是否考虑能构建新的养殖模式。
当年6月份直接外塘放养水花,年养到3两左右越冬,第二年7月养到规格鱼,等待高价出售。
此模式需要考虑越冬的风险,年要尽量控制鱼的规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会增加越冬的风险,太小会影响上市时间。
3、肝脏的保健
在投喂高峰期或全程外源性的添加功能性添加剂,从促进脂肪转化和抗氧化等方面减轻肝脏负荷,提高鱼体免疫力,增强鱼体抗病力。
病因:由鰤鱼诺卡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鰤鱼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其生长繁殖较慢,对常见抗生素较为耐药,且可在内脏、肌肉等处形成结节包裹菌丝,阻碍了药物对菌体的触杀作用,因此,本病的治疗见效慢、成功率低、成本高。
症状:主要症状为体表花身,创口鲜红,或体表有浓疮,挤压有乳白色脓液流出;解剖可见肝、脾、肾等有白色结节,后肾常见的囊肿物,剪开肌肉可见灰白色结节。取病灶或后肾脓液压片镜检,见交错成团的分枝菌丝即可诊断。
危害及流行情况:诺卡氏菌病是加州鲈中成鱼阶段流行广、危害大的一种细菌病,主要危害 50g/尾以上规格鱼,全年均可发病,通常更易发生在高温期环境较差的鱼塘,诺卡氏菌侵染病鱼免疫器官等原因,本病的治疗难度很大,且高温期发病快,病情急,一旦发病损失往往十分惨重。但是,在准确诊断的前提下,经分离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并依据药敏结果选药、用药,内服敏感药物足够长的疗程,也有较高的。
病因:病鱼并无寄生虫,内脏分离不到疑似病原菌,脾、肾虹彩病毒阴性,具体病因上不明确。但也有部分报道为虹彩病毒病引起的慢性型疾病。
症状: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鳃腔后缘有一“血痘”。主要症状为心脏前端动脉球处出现肿瘤,一般掀开鳃盖即可观察到鳃腔下缘明显淤血并肿胀凸起,出现“血痘”似瘤状物。
危害及流行情况:该病通常为热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导致血细胞淤积,与水温关系较大,在高温期易发病。
防治措施:该病重在预防,应以水体泼洒碘类等温和型消毒剂和清热的中草药,同时内服清热、抗病毒中草药为主。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在高温天气时应及时施用抗应激药物并水体溶氧充足。
车轮虫
主要寄生在鱼鳃,虫体大量繁殖时对鱼苗和鱼种危害很大,若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鱼苗、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消毒池塘;(2)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100千克水加3-5千克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3)定期泼洒硫酸锌粉,每立方水体0.2-0.3克,每15-20天1次;(4)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5)每亩每米水深用新鲜苦楝树叶35千克煮水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