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加州鲈鱼养殖现状及思考
目前,北方地区的淡水养殖主要还是鲤鱼、草鱼为主,但是这几年的行情都很低迷,许多人都在渐渐尝试新的养殖品种,其中加州鲈鱼就是一个很热门的品种,现将北方地区加州鲈鱼养殖情况汇总如下:
一、加州鲈鱼的养殖现状
北方地区的加州鲈鱼主要采用反季节的养殖模式,先通过工厂化养殖,标粗鲈鱼苗到5-10尾/斤后放置到外塘养殖。
规格在5-10尾/斤的鲈鱼苗今年的价格在4.5-5元/尾,8月份出鱼价格达到20元/斤,后续到10月份一直下降到12元/斤,出鱼规格1.2斤以上。
通过调查发现,今年鲈鱼的养殖户普遍都是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对鲈鱼养殖没有经验,不会通过喂料量推算成品率,导致在8月份价格高的时候没有出鱼,错过了价格的高峰期。
2、大部分养殖户的苗种存在一定的问题,生长速度缓慢,导致在8月份未能把鱼养到合适规格。
3、今年北方的鲈鱼养殖量相比去年增加了很多,出鱼的规格要求也就变大了,导致整个养殖难度变大,不够规格的鱼比例增加。
很多养殖户认为是鱼的销售难度大,其实从根本来说是养殖模式的局限性造成的,留给养殖户的容错率太低,只要养殖过程中稍微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其上市时间滞后,从而利润也就蒸发了。
二、存在的问题
苗种问题:目前市面上有台鲈和优鲈两个品种,北方地区生长周期短,养殖生长速度更快的台湾品种较好,但是台湾鲈鱼苗的价格偏高,部分养殖户刚开始接触时不会分辨可能买成了优鲈,中后期投料量上不去,导致生长缓慢,终错过了价格高峰期。
病害问题:北方加州鲈鱼的养殖刚起步,病害相对较少,但是因其饲料档次较高并且加州鲈鱼对淀粉的耐受力很差,特别是在投料高峰期肝脏问题比较普遍,易出现肝脏发白、花肝、体表出血等现象。
非标鱼:今年难处理的是不够规格的非标鱼,几乎都以十元内的价格出售,大大降低了养殖效益。
三、思考
北方加州鲈鱼养殖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苗种的突破
苗种的繁育和工厂化的标粗具有一定的门槛,现在养殖户拿到手中的鲈鱼苗种是经过了苗种场、标粗场(标粗、二级标粗等),中间环节太多,苗种成本太高,并且不可控因素大,苗种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期望会出现行业的巨头来整合上下游资源,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分配,鱼苗质量稳定,降低苗种的价格,让养殖户终受益。
然而,随着加州鲈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疾病危害,夏季是加州鲈病害高发期,气温逐渐升高,给不耐高温的加州鲈养殖带来一定困难。
加州鲈正常的生长水温在18℃~30℃。当养殖水温超过30℃,其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就会紊乱,表现为热应激状态,消化腺不能正常分泌消化酶,食量减退,尤其是脂肪代谢和糖代谢会出现障碍,造成免疫力的下降,病害频繁发生。
症状:病鱼主要症状为嘴部和尾部出现溃烂,粘附絮状有机物及污泥,有时也会出现腹部及背部的浅表性溃疡。解剖常可见肝、脾萎缩,胆汁外渗等。取病灶处表皮及鳞片镜检,可见仙人柱或仙人球状典型柱状黄杆菌菌落。
危害及流行情况:该病为主要危害当年鱼。各种规格的加州鲈均可发生,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达60%。发病季节在春末夏季,28~35℃是适流行温度。需要指出,柱状黄杆菌主要由体表入侵,形成体表病灶,但也可侵入肝、脾、肾等内脏组织。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暴雨或“白撞雨”后及时使用复合碘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平时定期施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以及使用适量的微肥等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维持水体pH弱碱性等。发病后则可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等进行水体消毒,若情况严重则需隔天再消毒一次;并拌喂4-5天敏感抗生素与胆汁酸、多维等抗菌保健药物,同时保持正常投饵量以鱼能够尽可能多地摄食到药饵。
加州鲈鱼苗培育阶段主要病虫害防治
加州鲈(大口黑鲈)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病毒性疾病(弹状病毒等)、细菌性疾病(肠炎、白皮等)和寄生虫疾病(车轮虫、指环虫等),目前针对以上病虫害主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措施。
1.弹状病毒病
发病水温一般为18–25℃,主要感染加州鲈幼鱼(2-6cm);病鱼的典型临床症状为昏睡、螺旋式或不规则的游泳、腹部肿胀,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解剖发现鳃发白,肝脏肿大并可伴有出血点。
防治方法:(1)清塘消毒、水源消毒;(2)购买优质苗种(亲鱼、苗种病毒检测);(3)保持良好稳定的水质环境,减少应激反应;(4)采用温和的消毒药物消毒,控制细菌继发感染;(5)投喂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