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加州鲈鱼养殖现状及思考
目前,北方地区的淡水养殖主要还是鲤鱼、草鱼为主,但是这几年的行情都很低迷,许多人都在渐渐尝试新的养殖品种,其中加州鲈鱼就是一个很热门的品种,现将北方地区加州鲈鱼养殖情况汇总如下:
一、加州鲈鱼的养殖现状
北方地区的加州鲈鱼主要采用反季节的养殖模式,先通过工厂化养殖,标粗鲈鱼苗到5-10尾/斤后放置到外塘养殖。
规格在5-10尾/斤的鲈鱼苗今年的价格在4.5-5元/尾,8月份出鱼价格达到20元/斤,后续到10月份一直下降到12元/斤,出鱼规格1.2斤以上。
通过调查发现,今年鲈鱼的养殖户普遍都是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对鲈鱼养殖没有经验,不会通过喂料量推算成品率,导致在8月份价格高的时候没有出鱼,错过了价格的高峰期。
4、销售渠道的建立
开发更多的销售渠道(如网络销售、商超、深加工等),以产业链的模式运作,解决非标鱼的销售问题是提高鲈鱼养殖效益直接的方法。
症状:病鱼主要症状为嘴部和尾部出现溃烂,粘附絮状有机物及污泥,有时也会出现腹部及背部的浅表性溃疡。解剖常可见肝、脾萎缩,胆汁外渗等。取病灶处表皮及鳞片镜检,可见仙人柱或仙人球状典型柱状黄杆菌菌落。
危害及流行情况:该病为主要危害当年鱼。各种规格的加州鲈均可发生,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达60%。发病季节在春末夏季,28~35℃是适流行温度。需要指出,柱状黄杆菌主要由体表入侵,形成体表病灶,但也可侵入肝、脾、肾等内脏组织。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暴雨或“白撞雨”后及时使用复合碘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平时定期施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以及使用适量的微肥等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维持水体pH弱碱性等。发病后则可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等进行水体消毒,若情况严重则需隔天再消毒一次;并拌喂4-5天敏感抗生素与胆汁酸、多维等抗菌保健药物,同时保持正常投饵量以鱼能够尽可能多地摄食到药饵。
加州鲈鱼苗培育阶段主要病虫害防治
加州鲈(大口黑鲈)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病虫害包括病毒性疾病(弹状病毒等)、细菌性疾病(肠炎、白皮等)和寄生虫疾病(车轮虫、指环虫等),目前针对以上病虫害主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措施。
1.弹状病毒病
发病水温一般为18–25℃,主要感染加州鲈幼鱼(2-6cm);病鱼的典型临床症状为昏睡、螺旋式或不规则的游泳、腹部肿胀,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解剖发现鳃发白,肝脏肿大并可伴有出血点。
防治方法:(1)清塘消毒、水源消毒;(2)购买优质苗种(亲鱼、苗种病毒检测);(3)保持良好稳定的水质环境,减少应激反应;(4)采用温和的消毒药物消毒,控制细菌继发感染;(5)投喂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增强鱼体抵抗力。
车轮虫
主要寄生在鱼鳃,虫体大量繁殖时对鱼苗和鱼种危害很大,若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鱼苗、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消毒池塘;(2)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100千克水加3-5千克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3)定期泼洒硫酸锌粉,每立方水体0.2-0.3克,每15-20天1次;(4)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5)每亩每米水深用新鲜苦楝树叶35千克煮水全池泼洒。
鲈鱼养殖前景看好?但养殖户想赚钱,这些疾病防治一定要抓好
2016年我国淡水鲈鱼(主要为加州鲈)养殖产量为37万吨,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福建等6省份,占全国产总量的92%以上,其中广东占62%以上。加州鲈养殖分布具体如下:
1、广东: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主要为池塘精养。通过调研,2016年广东的养殖面积有8万亩,产量为23.5万吨。其中佛山的顺德区池塘养殖加州鲈有3.3万亩,主要分布在勒流、杏坛、乐从、龙江和均安等镇;佛山市南海区有2万多亩,主要分布在九江镇。顺德和南海两地加州鲈的平均亩产在3吨左右,高产量高达6吨,据此推算,仅顺德、南海两区加州鲈养殖产量近20万吨。
2、江苏: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南京、苏州两市,主要是池塘养殖。之前河道湖泊网箱养殖面积较大,但由于环境保护的原因,网箱养殖已大面积减少。通过调研,苏州市吴江区池塘养殖加州鲈有3万多亩,南京市高淳区和溧水区有1.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在1吨多,据此推算,总产量约4万吨。
3、浙江: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杭嘉湖一带。据介绍和资料显示,仅湖州池塘养殖加州鲈在2万亩以上,养殖水平与江苏相当,因此,浙江加州鲈产量应在3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