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滤机是一种截留细小悬浮物的筛网过滤器,有一个鼓状的金属框架,转鼓绕水平轴旋转,上面附有不锈钢丝(也可以是铜丝或化纤丝)编织成的支撑网和工作网。可用于自来水厂原水过滤以及去除藻类、水蚤等浮游生物,也可用于工业用水的过滤处理、工业废水中游泳物质的回收及污水的终处理等。
工作原理:
被处理的废水沿轴向进入鼓内,以径向辐射状经筛网流出,水中杂质(细小的悬浮物、纤维、纸浆等)即被截留于鼓筒上滤网内面。当截留在滤网上的杂质被转鼓带到上部时,被压力冲洗水反冲到排渣槽内流出。运行时,转鼓2/5的直径部分露出水面,转数为1-4r/min,滤网过滤速度可采用30-120m/h,冲洗水压力0.5-1.5kg/cm2,冲洗水量为生产水量的0.5-1.0%,用于水库水处理时,除藻效率达40-70%,除浮游生物效率达97-。微滤机占地面积小,生产能力大(250-36000m3/d),操作管理方便,已成功地应用于给水及 废水处理。
循环水处理系统设备是一种环保水处理的方式。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工厂化水产养殖项目、市政污水、泳池工程等方面都需要对水进行循环处理、综合利用。以期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水处理设备多年来专注于循环水处理特别是水产水族相关的循环水处理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在相关系统的设计与设备的改进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循环水系统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含有大量固体悬浮物或溶解性的物质,这些物质排入到养殖水中后会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氨、硫化氢等对水生动物有毒的物质。因此,一时间将这些污染物截留并尽可能地将这些污染物变废为宝,是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功能所在。 循环水处理系统首先包括机械过滤部分。
当今水产养殖行业,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养殖成本不断上涨,高密度养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养殖密度的提高能够给水产养殖户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给水产养殖带来诸多难题,如何改善养殖水体质量已经成为高密度养殖的一大难题。改底是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的重要措施,没有一个良好的底部就很难有一池好质量的水体,同样的,一池不良的水体可能也会影响到底部,所以如何改善水体质量就是如何改善水池底部。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特点:一是用水量少,可利用较低质水源,对水资源要求较低;二是占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低;三是养殖密度高,单位耗水产量大;四是易于控制生长环境,鱼类(以及其他养殖种类)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五是饲料利用率高;六是水循环使用,利用系数高;七是排放的废水废物少,能集中处理,对环境无压力或很小;八是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可实现常年生产。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又被称为陆基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工业化养鱼等,具有生产效率高、占地面积少的特点。而国外一般称为循环水养殖,主要特征是水体的循环利用,控制养殖生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摆脱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限制,是一种高密度、高单产、高投入、益的养殖方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实质是养殖生产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可控,可以跨季节养殖,产品像工业品一样可以有计划地均衡上市。
今天小编给大家来讲讲有关我们微滤机微滤机初次使用的注意事项。很多人认为这个就是多此一举,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一些设备由于刚开始我们的操作不规范会导致后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产生,所以在这里作为微滤机的专业厂家,我们也再一次给大家强调一下这个微滤机初次使用的规范的重要性。
有关微滤机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工作原理,相信大家都已经足够的了解了,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讲讲我们的主题,那就是在我们的微滤机订购到公司后,准备投入到生产的过程中,我们的次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仔细阅读说明书后,我们就开始操作吧。一般微滤机的操作人员都是固定的,这样我们对设备的状况会有很清楚的记录反馈,也便于我们去对微滤机进行保养。
一般我们初次微滤机的检查应该是在我们的微滤机正常运行24小时之后。在这个微滤机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对电源,以及微滤机电机的检查也是非常关键的,这个应该会有一个漏电保护的装置,一方面能我们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很好的保护到我们微滤机的线路。另外就是要看有没有漏油点,特别是我们微滤机的齿轮箱周围是否有漏油的迹象。另外我们在微滤机的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时刻带着耳朵去观察,有没有异响。如果有异响我们一定要注意了,观察一下异响的部位,就算没有异响,我们在检查的时候也不能少了这个环节的检查。我们得看微滤机的螺栓的链接部位是否完好。后就是要看下微滤机所有的链接接头处是否有渗漏的现象。
首先我们得查看我们订购的微滤机安装是否到位,如果安装没有问题后,我们打开厂家配套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一般这个使用说明书虽说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所以仔细的阅读我们微滤机的说明书只会有益无害。
在上面小编给大家讲的这些环节都检查到了之后,我们微滤机的初次运行的检查工作也算完成了。
集约化养鱼中使用抗菌素注意的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鱼病发生频繁,危害也越来越大,是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在集约化养鱼中使用抗菌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1.内服药剂量要以鱼体重为计算基础,充分考虑病鱼和体弱鱼,足量用药。抗菌素类药的治疗作用依赖于它在鱼体内的药物浓度,剂量不足将造成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不够,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细菌产生抗药性后,该种或该类药物对该细菌的效价强度都将降低,治疗难度增大,因此,用药剂量足量十分重要。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养殖户用药采用以饲料重量为基础计算用药量,治疗效果不稳定,原因就在于以饲料重量为药量计算基础,由于养殖品种、规格、水温、水质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鱼的摄食率,鱼的患病程度和体质不同也使鱼的摄食强度不一,鱼体摄食的药饵量不同,药物在鱼体液中的浓度差别很大,造成治疗效果不稳定,时好时坏。以鱼体重量为依据计算用药量制成药饵,尤其要充分考虑病鱼和体弱鱼的摄食能力弱的特点。以摄食率为依据计算药量时,适当加大用药,可避免这个问题,取得稳定的治疗效果。笔者发现,对同一种鱼病使用同一种药因鱼的摄食强度不同,添加在饲料中的药物浓度可相差5倍以上。 2.用药方式要科学合理,内服药应混合在饲料原料中,加工成颗粒饲料药饵投喂。笔者发现,用药剂量足够,但给药方式不同,治疗效果差异也很大,许多养殖户用面粉等作为粘合剂混合药物调成糊状,再与饲料拌合,晾干后投喂,治疗效果很不稳定,大多数效果差,原因在于:①大多数抗菌素难溶或微溶于水,虽加入面粉等粘合剂,也只能附着于饲料外壁,入水后很快散失,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②目前,集约化养鱼以鲤科鱼类为主,抢食时对水搅动大,加速了药物的散失,同时,由于水的搅动和鱼的挤抢,许多饲料不能在时间被鱼摄食到,药物散失严重,据观察,有时药物损失达90%左右。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将药物混合在饲料原料中加工成药饵投喂,药物在水中散失少,不仅治疗效果好,且不浪费药物,降低成本。 3.要尽量让全部鱼吃到药饵。由于鱼体患病程度不同,抢食饲料的能力差异较大,一般病鱼很难挤到投饵的中心区域,只能在鱼群边缘,甚至远离鱼群独游。投喂时应对这部分鱼有所照顾,尽量让全部鱼都能吃到药饵,使病鱼、体弱鱼能尽快恢复。 4.外用时可适当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集约化养鱼外用抗菌素多采用浸泡方式,对鱼的呼吸基本不产生障碍,刺激小,除缺氧外,鱼体一般不会出现其它异常情况,延长浸泡时间可充分发挥药物的效能,治疗效果更。 鱼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只要鱼病诊断正确,药物选择无误,注意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用药后,一般2~4天死亡数可下降50%~90%,治疗效果明显,药物使用中的其它问题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