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为典型肉食性特种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在池塘养殖,喜欢栖身于沙质或沙泥质不混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中下水层,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加州鲈的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4℃时都能生存,10 ℃以上开始摄食,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质要求每升水溶氧量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加州鲈原产地为纯淡水,但经试养证明,在10‰以下盐度,pH值在6-8.5之间的水体均能适应,同时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都能在室外自然过冬,但需考虑鱼体体质及水深。
加州鲈鱼苗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后期养殖效果,选择好的种苗是加州鲈养殖过程中重要的步。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和提高鱼仔活力和健康指数,从而为后期的成鱼养殖提供可靠的保障,使加州鲈养殖效益提高。
一方面要选择不携带病毒的种苗,因为苗种不携带虹彩病毒,养殖中后期不易因加料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选择同一批次的苗种,避免鲈鱼自相残杀;同时苗种分为本地苗和广东苗,本地苗长势较慢,广东苗长势较快,较市场上的苗种长势快20%左右;水花运输可通过空运,这与虾苗运输差不多,驯化好的苗可通过水车进行运输,四五月份运输5、6小时基本没有问题。
北方地区加州鲈鱼养殖现状及思考
目前,北方地区的淡水养殖主要还是鲤鱼、草鱼为主,但是这几年的行情都很低迷,许多人都在渐渐尝试新的养殖品种,其中加州鲈鱼就是一个很热门的品种,现将北方地区加州鲈鱼养殖情况汇总如下:
一、加州鲈鱼的养殖现状
北方地区的加州鲈鱼主要采用反季节的养殖模式,先通过工厂化养殖,标粗鲈鱼苗到5-10尾/斤后放置到外塘养殖。
规格在5-10尾/斤的鲈鱼苗今年的价格在4.5-5元/尾,8月份出鱼价格达到20元/斤,后续到10月份一直下降到12元/斤,出鱼规格1.2斤以上。
通过调查发现,今年鲈鱼的养殖户普遍都是亏损状态,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对鲈鱼养殖没有经验,不会通过喂料量推算成品率,导致在8月份价格高的时候没有出鱼,错过了价格的高峰期。
非标鱼:今年难处理的是不够规格的非标鱼,几乎都以十元内的价格出售,大大降低了养殖效益。
三、思考
北方加州鲈鱼养殖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苗种的突破
苗种的繁育和工厂化的标粗具有一定的门槛,现在养殖户拿到手中的鲈鱼苗种是经过了苗种场、标粗场(标粗、二级标粗等),中间环节太多,苗种成本太高,并且不可控因素大,苗种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期望会出现行业的巨头来整合上下游资源,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分配,鱼苗质量稳定,降低苗种的价格,让养殖户终受益。
病因:由鰤鱼诺卡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鰤鱼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其生长繁殖较慢,对常见抗生素较为耐药,且可在内脏、肌肉等处形成结节包裹菌丝,阻碍了药物对菌体的触杀作用,因此,本病的治疗见效慢、成功率低、成本高。
症状:主要症状为体表花身,创口鲜红,或体表有浓疮,挤压有乳白色脓液流出;解剖可见肝、脾、肾等有白色结节,后肾常见的囊肿物,剪开肌肉可见灰白色结节。取病灶或后肾脓液压片镜检,见交错成团的分枝菌丝即可诊断。
危害及流行情况:诺卡氏菌病是加州鲈中成鱼阶段流行广、危害大的一种细菌病,主要危害 50g/尾以上规格鱼,全年均可发病,通常更易发生在高温期环境较差的鱼塘,诺卡氏菌侵染病鱼免疫器官等原因,本病的治疗难度很大,且高温期发病快,病情急,一旦发病损失往往十分惨重。但是,在准确诊断的前提下,经分离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并依据药敏结果选药、用药,内服敏感药物足够长的疗程,也有较高的。
症状:病鱼主要症状为嘴部和尾部出现溃烂,粘附絮状有机物及污泥,有时也会出现腹部及背部的浅表性溃疡。解剖常可见肝、脾萎缩,胆汁外渗等。取病灶处表皮及鳞片镜检,可见仙人柱或仙人球状典型柱状黄杆菌菌落。
危害及流行情况:该病为主要危害当年鱼。各种规格的加州鲈均可发生,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达60%。发病季节在春末夏季,28~35℃是适流行温度。需要指出,柱状黄杆菌主要由体表入侵,形成体表病灶,但也可侵入肝、脾、肾等内脏组织。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暴雨或“白撞雨”后及时使用复合碘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平时定期施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以及使用适量的微肥等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维持水体pH弱碱性等。发病后则可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等进行水体消毒,若情况严重则需隔天再消毒一次;并拌喂4-5天敏感抗生素与胆汁酸、多维等抗菌保健药物,同时保持正常投饵量以鱼能够尽可能多地摄食到药饵。
症状:常见病鱼体表 ( 体侧、尾部或头部等)出现大面积、深度溃烂,病灶处肌肉呈灰白色、糜烂状,鱼刺裸露,严重者甚至可见内脏,且病灶附近肌肉松软,有恶臭,镜检可见大量活泼细菌(图1);但也偶见病鱼仅表现为体表小面积、浅表性溃疡病。(图2)。
危害及流行情况:虹彩病毒是加州鲈常见的病原之一,以 5-10 月份为流行高峰,几乎所有规格的加州鲈都可感染,发病十分迅猛,死亡率,治疗难度大,周期长,损耗甚至可达80%以上,近几年来,对加州鲈养殖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
由于目前业内缺乏渔用的抗病毒药物,对于加州鲈虹彩病毒性花身烂身并无有效治疗药物。在处理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
其一,发现病鱼时及时捞出,避免与其他健康鱼接触。使用温和的消毒剂、中草药等进行水体消毒,遏制病毒的水平传播,防止病情进一步蔓延、恶化,再通过护肠护肝的胆汁酸进行调理。
其二,停料,水体泼洒五黄、Vc等抗应激产品,并多开增氧机,以减轻鱼体应激,提高抵抗力。此外,该类病鱼常常伴有严重的肝脏病变,如肝脏肿大或萎缩、脂肪化等,体质较差,切忌使用强刺激性消毒剂或过度拌喂抗生素,以免加重病情。
病因:病鱼并无寄生虫,内脏分离不到疑似病原菌,脾、肾虹彩病毒阴性,具体病因上不明确。但也有部分报道为虹彩病毒病引起的慢性型疾病。
症状: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鳃腔后缘有一“血痘”。主要症状为心脏前端动脉球处出现肿瘤,一般掀开鳃盖即可观察到鳃腔下缘明显淤血并肿胀凸起,出现“血痘”似瘤状物。
危害及流行情况:该病通常为热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导致血细胞淤积,与水温关系较大,在高温期易发病。
防治措施:该病重在预防,应以水体泼洒碘类等温和型消毒剂和清热的中草药,同时内服清热、抗病毒中草药为主。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在高温天气时应及时施用抗应激药物并水体溶氧充足。
一、水质调节是
加州鲈鲈鱼虽然好养,但对密度水质要求相对来说,是比四大家鱼的条件要求高的。适度的稀养,有助于降低病害。对于水源条件较差的精养塘,即要高产,还要防病,那就只能增加水质调节的投入,才能做好疾病的防预。众所周知,加州鲈鲈鱼的诺卡氏菌,一直是困扰加州鲈鲈鱼养鱼的拦路虎,属于条件致病菌,当在杀虫、换水等外部应激导致鱼体免疫力降低时,就会出现发病。由于发病周期长,前期不易发现,属革兰氏阳性菌,在允许使用的抗生素范围所限,在所做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对这种菌有效抗生素很少,所以一旦发病,要按规范的要求去治疗是有一定难度的。结合大量在养殖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就是注重水质调节,达到排泄与分解的平衡点,有助于预防好诺卡氏菌。在池塘养殖中,呈现出水质越差发病越厉害,同样的鱼,同一养殖场,当转移到水质更好,密度越稀的鱼池里饲养时,就只是改变这一条件,鱼病就更容易治愈。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验证后,我们找到了一条通过水质调节法预防诺卡氏的方法。用鱼康的芽孢原粉与酵素、干酪乳杆菌,长期轮流使用芽孢与酵素,前期天天用,直到把氨氮、亚硝酸盐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逐步减少使用频率。当遇到天气不好,或是浮头缺氧时使用干酪乳杆菌外用,并把芽孢原粉、干酪乳杆菌拌料内服。这个方法,我不仅在加州鲈鲈鱼养殖,也在其他鱼养殖中得到无数次验证有效。
二、提高免疫
提高免疫是关键,护肠是方法 鲈鱼的诺卡氏菌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感染鲈鱼,如加工鱼粉的海鱼、冰鲜鱼都可能带有病原菌,就我所接触到的鲈鱼养殖,也是十之八九都带这个病原菌,只是由于鱼体免疫力的高,当水环境好,并不表现出来。一旦受到水质污染,密度过大,当免疫力降低时,就容易表现出来。由于现在鲈鱼的品种退化严重,好多鲈鱼一年多一点就达到性成熟,然后就开始产卵繁殖,当温度适宜时,会连续产卵几次。连续的产卵会降低鱼的免疫力,这也是导致一龄以上鲈鱼,诺卡氏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鱼的体表肌肉都已溃烂,但鱼却仍然活着。虽然鱼并没有死,但却已失去了销售的商品价值。有时出去检查鱼病时,即使鱼塘里的鲈鱼没有发生死鱼,然后随机的捞上几条,然后对鲈鱼的肌肉进行解剖,偶尔也能从体表的浅表肌肉里检出白色的浆状白点,然后进行细菌接种培养,也能培育出诺卡氏菌。说明这个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大多数鱼可能都带有这个致病菌。通过往水体不断的补充芽孢、酵素、乳杆菌等,可以和病原菌在空间上进行占位竞争,此消彼长,也就相应的提高了鲈鱼的机体抵抗力。如果定期的内服鱼康免疫多糖和干酪乳杆菌,是可以增加鱼的免疫力的。添加有多种方法,方法一是在疾病高发期前,提前一个月连续投喂免疫多糖,用量按一吨饲料添加5公斤,每天投喂一次,这是针对发病期前的集中投喂,一年用到两个或是三个周期。方法二是每间隔十天左右用四到五天,一个月用两个疗程;或是每间隔一周用3天,一个月用三次,每次用三天,算起来和一个月用两个疗程差不多。如果不是连续一个月内服免疫多糖时,还可以把干酪乳杆菌和鱼康免疫多糖拌在一起内服。许多养殖户反馈的结果是,常年间隔一段时间添加干酪乳杆菌,可以增加鱼的饲料投喂量,鱼的肠壁会增厚,肠壁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会增强,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对降低饵料系数有帮助。另外,在疾病防控上,鲈鱼的肠壁增厚,也就降低了病原菌经过肠道进入机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