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传染性胃肠炎有两个姐妹病: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
——本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其他年龄的猪也易感,但5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成年猪很少死亡。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病毒。病毒不耐热,65℃加热10分钟死亡。相反,4℃以下病毒可以长时间保持感染性。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易感性:十日龄以内多发,但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传染源:病猪,康复后的猪可带毒八周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特点:1、多发于冬季;2、新疫区呈现流行性,传播快;3、老疫区呈流行性,隐性感染多。
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鼻—猪体内,胃酸和胰酶—小肠—在小肠绒毛膜细胞增殖—大量的上皮细胞破坏导致—{绒毛委搜变短——吸收功能降低以及酶生成能力降低—蛋白这乳糖不能分解]-水分营养物质不能吸收肠渗透压增高-组织水分进入肠道-水样腹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
临床症状乳猪:
1、突然发病,首先呕吐;
2、水样腹泻,黄绿色或灰白色,常见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
3、极度口渴,明显脱水
4、病程2-7天,十日龄内死亡率高(死猪一般在5天之内)
仔猪,肥猪,母猪表现不一:1、首先厌食或绝食,个别猪有呕吐;2、灰褐色水样腹泻呈喷射状3、病程5-8天,极少死亡
病理变化1、尸体明显脱水,皮下干燥2、胃内有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出血3、肠管充血呈透明状,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4、组织学观察,小肠粘膜绒毛萎缩变短
诊断初诊,注意与仔猪黄痢,白痢,红痢,流行性腹泻区分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抗原检查血清学诊断:检查急性期和康复期双份抗体血清检测,后者是前者的四倍即为阳性。
防治
——免疫接种:妊娠母猪与产前4-5天及15天用tge疫苗进行肌注和鼻内个一毫升,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后获得免疫力,未接种的母猪所产生仔猪出生1-2天口服疫苗,4-5天产生免疫力
——加强管理,在晚秋,早春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治疗
1、没有药,注意加强管理和对症治疗
2、静脉复方生理盐水或使用口服补液盐
3、将强护理,适当提高仔猪温度1-2度,停止哺乳或喂料
4、稍大一点的猪减料,料里可加入吸附剂(如炒玉米)
复方葡萄糖溶液葡萄糖 43.2g氯化钠 9.2g甘氨酸 6.6g柠檬酸 0.52g枸橼酸钠 0.13g无水磷酸钾 4.35g溶于2升水中
口服补液盐氯化钠 3.5g氯化钾 1.5g碳酸氢钠 2.5g葡萄糖 20g常水10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