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
今天已经步入3月月尾了,对于农业人来说意味着春耕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搞农业的朋友尤其如此。
按照惯例,春耕开始,首要任务是采购即将用到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工具、化肥、种子等。但是,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春耕怕是要比以往差很多了:
生产资料购置渠道不畅通:部分地区交通封堵、商品市场商户未营业、农业网购普及率低;就算有朋友从网上购买了所需物资,要不就是短期发不了货或者无货可发。
很多地区无法从事春耕活动:在首要任务“抗疫”的前提下,不少村都采取了封村、封路、减少流动等措施,导致生产活动无法开展;另外一些农业大户,在春耕时需要的大量劳动力也无法满足。
农业保植、技术、咨询停止:疫情导致的开工推迟造成,很多农业服务人员未能按时到岗,那原定的植保下乡、技术下乡等生产性服务也被迫推迟。
二、流通
之前的文章说过,疫情重灾区的流通问题十分严重,而其他地方在前段时间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导致部分农业人损失惨重:
此前许多地方反映蔬菜、肉类、水果等价格上涨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运输不畅。而如今随着疫情好转,防控措施不断升级,以及高层对于物资的调控和“及时纠错”,情况得到了缓解。
近日,三部委联合下达紧急通知,要求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
缓解了但是离恢复肯定还是有距离的,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供需,再加上通胀的预期,后续影响会慢慢呈现。
三、消费
生产和流通必然会影响市场。
农产品的供需失衡,必然会影响到老百姓生活,恐慌会导致人们对生活物资的抢购;比如米、面、油等可囤货产品,后期的消费需求会有一定下降。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会越来越高,此外,随着人们在家隔离和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农产品电商化的趋势得到强化,相关平台进入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