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潜伏时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急性型
1.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症状: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
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后衰弱死亡,死亡率。
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
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温和型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猪瘟目前还没有治疗方法,采取以免疫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预防接种:有条件的地区和养猪小区、猪场可采用猪瘟免疫监测手段,根据猪瘟抗体水平消长规律进行适时免疫。免疫效价监测方法,可采用猪瘟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本地区有无散发猪瘟发生,可采取两种免疫程序:A.有散发仔猪猪瘟的地区、场要用乳前免疫方法,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猪瘟疫苗免疫,每头小猪注射1头份。B.在猪瘟防治工作较好、无散发仔猪猪瘟地区、场,可在20日龄、60日龄分别免疫一次猪瘟疫苗。留种用的后备猪,6月龄再注射一次。种猪群每年两次注射猪瘟疫苗。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疫苗剂量要足,针头长短合适,不打飞针,确保免疫效果。
(2)检疫净化:定期对繁殖猪群采血监测,将带有猪瘟强毒抗体的猪和多次免疫抑制的猪查出淘汰,净化猪群,消除猪瘟发生的隐患。
(3)加强疫苗管理:做到从主渠道购进疫苗。疫苗现稀释现用,注射时要做到疫苗不离冰桶,桶不离冰,疫苗有效,严禁使用过期疫苗和失真空疫苗。
(4)加强免疫时用的针头、针管及注射部位的消毒,减少人为疫病传播。
(5)紧急接种:发病地区、场要采取紧急接种,并适当加大疫苗剂量(可加大1~3倍)减少发病和控制疫情扩大蔓延。
(6)加强病死猪处理:对可疑病猪予以隔离。死猪及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严禁出售和食用。
(7)加强场内外环境消毒:每一个月或半个月全场环境大消毒一次;每周至少1次猪舍带猪消毒一次;饲养用具每2~3天消毒一次;场门口、各栋舍门口的消毒池要经常更换药液,保持消毒药液有效。
(8)加强管理,提高猪只的个体抗病能力。提供佳生活条件,冬季御寒,夏季防暑,舍内空气新鲜。
(9)坚持自繁自养,严禁外购商品猪,引种时要从无疫情地区引进,引进后隔离检疫观察1个月以上,猪瘟强毒抗体阴性,猪瘟疫苗免疫后方可进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