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香猪,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巴马香猪来源于当地土猪,传说是系野猪驯化而成,巴马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因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肌肉鲜红,味美甘香,营养丰富,胜似山珍野味,因而外地人食之甚感鲜香,逐传名为“香猪”。
过去因交通信息闭塞及“不借种”的封建思想影响,群众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相袭,终于造就了巴马香猪这个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的优良品种。同时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大量的有害基因逐步淘汰,实现了其稳定的遗传性能,杜绝了死胎和怪胎现象。由于巴马香猪尚保存一定的野性同时还是一个早熟品种,人们在如今的生产实际中为保持其独特的体型外貌、生产和肉质性能,依然采用本交和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
感官特征:色泽:脂皮黄亮,肉面光滑油润,肌肉切面呈微红色或暗红色,脂肪切面呈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外观:形态保持完好,切面平整,有光泽,无烤焦点和霉斑点。组织状态:肉身干爽结实,肉质细嫩,用手压无血水渗出,皮与肉不脱离。气味及滋味:具有传统腊肉香味,咸淡适度,口感鲜美,无乳腥味、酸败味或其他异味。
巴马香猪与其他猪相比,具有蛋白质、氨基酸、钙、磷含量高,脂肪含量及热量低等诸多优良品质,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热量、谷氨酸、胆固醇等营养成分总体优于普通家猪。 巴马香猪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8%,高于普通猪31.1%—70%;脂肪低,仅占普通猪的18.86%—28.10%,热量也较低,是普通猪的60.85%—76.1%。钙磷含量和比例几乎与鸡蛋完全一致;巴马香猪肉营养全面,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且含量普遍高于普通猪,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是普通猪的226%。更为独特的是,巴马香猪肉中含有一种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殊物质,它具有多种药理性,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物质增多,使血小板形成的血栓素A2减少,起到预防血栓形成,有较强扩张血管的活性,对美容和保健有特殊效果,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独特功效,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和健康需求。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可滋泉山泉水质清澈,巴马白泥富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而巴马也由于地处断裂带,导致地磁增强,因此生活在此处的生物身体发育情况好,血液循环流畅,十分健康。以上的三种外在因素影响下,巴马香猪的营养成分高,口感好,味道佳,因此成为了品种,被民间称为“七里香”、“十里香”。过去因交通信息闭塞及“不借种”的封建思想影响,群众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相袭,终于造就了巴马香猪这个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的优良品种。同时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大量的有害基因逐步淘汰,实现了其稳定的遗传性能,杜绝了死胎和怪胎现象。由于巴马香猪尚保存一定的野性同时还是一个早熟品种,人们在如今的生产实际中为保持其独特的体型外貌、生产和肉质性能,依然采用本交和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
2011年07月27日,中国个年产20万头以上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巴马香猪20万头,年加工肉制品7000吨,带动巴马至少350户农民养殖大户和1000户零散养殖户进行香猪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饲养。2014年,巴马香猪饲养量达52万头,出栏39万头,产值达1.95亿元。巴马县有1个原种场,6个养殖场,7个养殖基地,1家养殖协会,4家腊香猪、腊香肠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