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香猪外貌清秀,个体矮、小、短、圆。主要表现为两头黑、中间白,部分个体背腰部稍带黑斑,额头有白线或倒三角型白斑,俗称“两头乌”。巴马香猪性野早熟,外貌清秀,体型矮、小、短、圆;饲养粗放,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成年大个体45千克左右,种母猪一般利用年限为8年,长可达14年。
巴马香猪肉不仅肉质细嫩,肉色鲜红,而且肉香扑鼻,不腥不膻,符合现代人对美食的追求。巴马腊猪肉色泽鲜亮,肉质柔嫩,香醇爽口,荤而不腻,不腥不腻,不滑不膻,鲜嫩芳香,深受美食者喜爱。巴马香猪与其他猪相比,具有蛋白质、氨基酸、钙、磷含量高,脂肪含量及热量低等诸多优良品质,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热量、谷氨酸、胆固醇等营养成分总体优于普通家猪。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可滋泉山泉水质清澈,巴马白泥富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而巴马也由于地处断裂带,导致地磁增强,因此生活在此处的生物身体发育情况好,血液循环流畅,十分健康。以上的三种外在因素影响下,巴马香猪的营养成分高,口感好,味道佳,因此成为了品种,被民间称为“七里香”、“十里香”。
体躯矮小。头较直,额部皱纹浅而少,耳较小而薄、略向两侧平伸或稍下垂。背腰宽而微凹,腹大丰圆触地,后躯较丰满。四肢短细,后肢多卧系。皮薄肉细。毛色多全黑,但亦有“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的特征,据对206头猪调查,全黑的占98.44%。乳头一般5-6对,据对206头猪的统计,为10.04±10.03枚,5对乳头者占93.2%。
饲养管理较为粗放,原来多为散养,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对肥料的需要量增加,已逐渐改为圈养。精料有糯谷糠、玉米、碎米、红稗等,青绿多汁料有水芋、甘薯藤、木薯等,多煮熟稀喂。猪多养在住房的吊脚楼下,一般猪、牛合圈,圈内边草积肥,阴暗潮况,终年舍饲,母猪发情配种和妊娠分娩,均无特殊护理。
2011年07月27日,中国个年产20万头以上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巴马香猪20万头,年加工肉制品7000吨,带动巴马至少350户农民养殖大户和1000户零散养殖户进行香猪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饲养。2014年,巴马香猪饲养量达52万头,出栏39万头,产值达1.95亿元。巴马县有1个原种场,6个养殖场,7个养殖基地,1家养殖协会,4家腊香猪、腊香肠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