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香猪外貌清秀,个体矮、小、短、圆。主要表现为两头黑、中间白,部分个体背腰部稍带黑斑,额头有白线或倒三角型白斑,俗称“两头乌”。巴马香猪性野早熟,外貌清秀,体型矮、小、短、圆;饲养粗放,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成年大个体45千克左右,种母猪一般利用年限为8年,长可达14年。
巴马香猪肉不仅肉质细嫩,肉色鲜红,而且肉香扑鼻,不腥不膻,符合现代人对美食的追求。巴马腊猪肉色泽鲜亮,肉质柔嫩,香醇爽口,荤而不腻,不腥不腻,不滑不膻,鲜嫩芳香,深受美食者喜爱。巴马香猪与其他猪相比,具有蛋白质、氨基酸、钙、磷含量高,脂肪含量及热量低等诸多优良品质,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热量、谷氨酸、胆固醇等营养成分总体优于普通家猪。
过去因交通信息闭塞及“不借种”的封建思想影响,群众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相袭,终于造就了巴马香猪这个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的优良品种。同时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大量的有害基因逐步淘汰,实现了其稳定的遗传性能,杜绝了死胎和怪胎现象。由于巴马香猪尚保存一定的野性同时还是一个早熟品种,人们在如今的生产实际中为保持其独特的体型外貌、生产和肉质性能,依然采用本交和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
感官特征:色泽:脂皮黄亮,肉面光滑油润,肌肉切面呈微红色或暗红色,脂肪切面呈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外观:形态保持完好,切面平整,有光泽,无烤焦点和霉斑点。组织状态:肉身干爽结实,肉质细嫩,用手压无血水渗出,皮与肉不脱离。气味及滋味:具有传统腊肉香味,咸淡适度,口感鲜美,无乳腥味、酸败味或其他异味。
巴马香猪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被誉为猪类的“”。2005年08月2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巴马香猪”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巴马香猪来源于当地土猪,传说是系野猪驯化而成,巴马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因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肌肉鲜红,味美甘香,营养丰富,胜似山珍野味,因而外地人食之甚感鲜香,逐传名为“香猪”。巴马香猪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被誉为猪类的“”。
饲养管理较为粗放,原来多为散养,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对肥料的需要量增加,已逐渐改为圈养。精料有糯谷糠、玉米、碎米、红稗等,青绿多汁料有水芋、甘薯藤、木薯等,多煮熟稀喂。猪多养在住房的吊脚楼下,一般猪、牛合圈,圈内边草积肥,阴暗潮况,终年舍饲,母猪发情配种和妊娠分娩,均无特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