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初期,病参会有很明显的摇头现象,口部局部性感染肿胀,无法自由缩合,触手发黑浑浊,反应迟钝,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紧接着会有部分海参内脏被排除,呈现白色絮状物形态;中后期,刺参整体发生变化,身体收缩,体色在一定程度上发黑褐色,但内部肉刺颜色变淡,口部和腹部出现溃疡现象;感染后期,溃疡面积扩大,表皮出现大面积腐烂现象,终导致海参死亡。
研究发现,海参腐皮病常见致病菌为假交替单胞菌和灿烂弧菌。
引发参苗患病的致病菌一般多为条件致病菌,主要由于水质条件恶化,亚硝酸盐氨氮浓度超标、饵料投放不科学、藻类死亡和残饵粪便为及时处理产生毒素等导致致病菌大量滋生;加之参苗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弱,致病菌趁虚而入,导致参苗发病。
参苗疾病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十六字方针政策进行防控。在苗池溶解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养殖过程中,管理人员应从水质调控管理、科学投饲、增强参苗体质等方面预防参苗疾病的发生。
具体措施为:7-10天使用乾界生物优水菌调节水质,分解参池冗余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浓度,保持水体藻相平衡,改善海参生活环境;每20天泼洒乾界生物蛭弧菌,抑制水体病原菌的数量,保持水体菌相平衡,减弱致病菌的感染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拌饲投喂乾界生物丁酸梭菌,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提高饵料利用率,促进参苗生长,增强提抗力;10-15天泼洒乾界生物多维应激宁,降解水体毒素,增加参苗抗应激性,,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