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重金属污染水体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方法,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固液分离剂、底质团粒改良剂、微生物净化剂。
当前,不少地方的主要水源地面临严峻污染威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低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氨氮和粪大肠菌群,主要来自黑臭河道(河涌)、禽畜养殖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业面源等污染。
黑臭的河水和底部淤泥中累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底泥的氧化还原状态直接影响河道自净能力和上覆水体水质。当底层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进入春、夏后,环境温度升高,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会重新释放加入水体,水质又重新恶化。所以,即使在外源营养物被完全切断(例如截污治污)之后,底泥释放的营养物质仍然能够导致水质很快恶化。
河道清淤必然产生大量淤泥,这些淤泥一般含水率高、强度低,部分淤泥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刷后容易浸出,从而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有必要对清淤后产生的淤泥进行合理的处理处置。
淤泥的处理方法受到淤泥本身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这些基本性质主要包括淤泥的初始含水率(水与干土质量比,下同)、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黏土矿物种类及污染物类型和污染程度。在实际的淤泥处理工程中,可以根据待处理淤泥的基本性质和拥有的处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就地处理法则不将底泥疏浚出来,而是直接在水下对底泥进行覆盖处理或者是排干上覆水体然后进行脱水、固化或物理淋洗处理,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处理方法,如对于浅水或水体流速较大的水域,不宜采用原位覆盖处理,对于大面积深水水域则不宜采用排干就地处理。
资源化利用与常规处置:淤泥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工程废弃物,按照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应尽可能对淤泥考虑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