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鱼形似罗非鱼,但身体更宽阔钝圆,头大、嘴大,背鳍基部很长,自胸鳍上方背部直达尾鳍基部,鳍条前部是锯齿状短硬棘,后部软鳍条较长,与臀鳍成对称状。腹鳍胸位,鳍端尖条形,尾鳍后缘圆形。鱼体的基色为黑色和黄、白色,上有不规则的高粱红斑点,间杂红色条纹斑块,颇似一幅地图,故得名地图鱼。尾鳍基部有镶金边的红色圆环,闪闪发光,酷似夏夜的星星,故又名尾星鱼。地图鱼有许多变异种。如红版地图、白、黄花、红眼地图鱼等。
地图鱼对水温要求较高, 水族缸养殖时, 要严格控制水温在22~26℃, 此时地图鱼活力旺盛, 生长迅速。水温过低或过高, 都容易造成鱼体的死亡, 因此水族缸中要配备带温控的加热棒,可采用垂直、水平或45°角方式完全沉入水中。
地图鱼幼鱼期可投喂水蚯蚓、水蚤、孑孓, 当个体达到1.8厘米以上时, 鱼虫已不能满足鱼体生长的需要, 此时可投喂小鱼虾等活饵料及人工饲料等。但饲料投喂应注意要定时定量,以水质清新, 每天投喂2~3次, 人工饲料应在投喂后10分钟食完为宜。
地图鱼 12 个月龄左右即可达到性成熟,但作为繁殖用的亲鱼以选择 1.5 龄为理想。体长 30厘米以上、体重500克以上的个体为好。要求形态标准、体表光滑、鳞片、鳍条完整、色泽鲜艳、图案完整、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雄鱼色泽鲜艳,雌鱼腹部膨大。
在繁殖季节,雌、雄亲鱼可自行配对,在配对时要注意,要选同窝的鱼作为“夫妻鱼”,以免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雌雄比例 1:1。地图鱼一年可多次产卵,每次产卵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在1000~3000粒。
苗种培育及水质调控:开始投喂洄水、丰年虫无节幼体及60目网过滤的小型水蚤,1周后投喂大型水蚤、水蚯蚓,当仔鱼长到 4~5 厘米时,可开始投喂粉碎后的小鱼小虾或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量掌握在以 90%以上的鱼吃饱游走为宜,每天投喂4~6次。培育仔鱼期间,要做到勤排污,用吸管吸出缸底积粪、残饵等污物和下层水,但应注意每次换水量不宜过大,换水量为 1/3~1/2,加水的水温与缸池的水温尽可能一致,大温差不要超过1.5℃,以保持水温的稳定。饲养期间,要经常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摄食情况,定期进行消毒,预防疾病发生,及时分缸、分池,大小分开饲养,避免相互残杀。地图鱼性情较为凶猛,适宜单养。随着个体的增大,尽可能安排在室外大池进行饲养,这样,一是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室内,放养密度可加大;二是体色更为绚丽多彩,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