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于1984年开始由美国引入我国养殖,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史,目前基本上为池塘主养或混养模式,每年产量可达20万吨以上,出口2—3万吨。
回顾鮰鱼产业的来路,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但行业的技术与理念在不断的进步和突破,健康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加工贸易渠道的完善,始终在支撑和推动着这一产业的稳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外来”的鱼经过那么多的风浪,终将成长为我国一个效益和特色的养殖品种。
2、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3、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4、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清明前后养殖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投料方式细致,避免直接整袋倒料,建议使用投料机。
2.软化饲料,充分泡发,按30%-40%比例加水投喂,并在饲料中添加优肠乐,应激宁3型,药饵添加比例一套50斤料。
3.水温稳中有升,确定没有寒潮侵袭,水温达到22度以上时方可缓慢加料。
4.水温稳定后,定期使用华扬双菌组合消毒杀灭致病菌并每月按华扬5+5保健模式保健即可。
特别注意:
水温由低向上升至19℃时,一定要用药控制预防因肠道问题引发的爆发性死鱼。方案就是:板黄散,制菌灵,多维,各一包拌料一包连喂三天每天一次。如发现有任何一条死鱼出现,需加入达克菌,治疗。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管理方法,这些都齐了!
随着国内对鮰鱼的消费的增加,近几年来鮰鱼的价格一直较好,养殖也比较红火。从2015年来国家的拆网箱,使鮰鱼养殖量有较大的下滑,池塘养殖越来越多,而近期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政策越趋严格。所以针对鮰鱼疾病的防控,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趋势,既要考虑对疾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又要考虑成品鱼作为食品的安全性,更要考虑养殖的益性。
鮰鱼的特性
1.无鳞鱼;
2.底栖杂食性;
3.肠道短,在体长的两倍,有原始形态胃,肠道前后大小不一;
4.趋弱光性,6度以上均摄食;
5.对氨氮、亚硝酸盐比常规鱼敏感。
防治方法:
1.做好底部改良工作,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产生,不给出血病提供一个容易发生的水体环境;
2.定期内服板黄散+应激宁3型,是鱼本身的抗病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3.发生了及时用科克菌+多克菌+应激宁3型内服,外用复合碘消毒治疗控制它的爆发。
烂身病: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性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
发病原因:该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养殖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起批量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初秋,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度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如何在鮰鱼产量大幅增加及上市前抓住高利润空间的机遇
由于鲤鱼急性烂鳃病频发、草鱼行情低迷等原因,部分养殖户开始寻求转养其它品种。近年来鮰鱼逐渐打开了内销市场,需求量上升,以其坚挺的市场价格和高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养殖户的目光,养殖户的养殖热情开始高涨。
根据全国斑点叉尾鮰苗种产量推测2016年鮰鱼商品鱼的产量在30万吨左右,河南地区约占14%。如何在鮰鱼产量大幅增加及上市前抓住高利润空间的机遇呢?
2016年8月2日,河南通威将鮰鱼养殖集中区域的郑州和武陟两地用户组织起来进行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交流会。通过区域经理、示范户的现场讲解和实地参观投喂现场的方式,两地用户在投喂技术、用料选择及养殖模式上进行了深入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