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棚鮰鱼苗养殖效果分享
饲养管理:
初期以轮虫为食,后期投喂冻虫。鮰鱼苗长到1.5公分左右投喂虾料破碎料,但是效果不理想,随后又改成冻虫,长到3公分左右开始投喂1.0膨化料。
二、阶段打样
6月15日打样检查,鱼体消瘦,有指环虫。
6月29日批饲料到厂,打鱼上来做实验,看饲料粒径是否合适。
三、早改底
在越冬期间,很少有客户坚持改底操作。当3-4月气温回升,水体上下出现对流,底部的有毒有害物质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从底层向上层扩散,底部有害细菌大量繁殖,细菌、虫卵等随水流进入水体,鮰鱼体质尚未恢复,易引起发病死亡。3月份投喂量恢复后,氨氮容易升高,水瘦,藻种少。
改底:建议使用底倍健(2-4亩/包)进行至少一次改底操作。
四、两虫两菌
进入4月份后,温度适宜,寄生虫虫卵大量孵化,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因此要注意虫、菌预防操作
杀虫:当气温20度以上时(清明节前后),可选择安全药物杀虫一次。杀虫前两天开启增氧机,促进虫卵孵化。杀虫后,及时使用海联科3201+应激灵全池泼洒,,抗应激;
消毒:采用海联科二氧化氯(2亩*米/包)进行消毒;
五、风险管控
进入4-5月份后,未卖鱼的池塘鮰鱼存塘量大,天气不稳定,容易倒藻,浮头或泛池风险大,建议夜间多巡塘、有问题早开增氧机,备好海联科3201、应激灵;刚放苗的客户建议提前做好内服工作,恢复体质,增强对疾病的体抗力。
防治方法:
1.做好底部改良工作,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产生,不给出血病提供一个容易发生的水体环境;
2.定期内服板黄散+应激宁3型,是鱼本身的抗病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3.发生了及时用科克菌+多克菌+应激宁3型内服,外用复合碘消毒治疗控制它的爆发。
烂身病: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性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
发病原因:该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养殖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起批量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初秋,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度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