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于1984年开始由美国引入我国养殖,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史,目前基本上为池塘主养或混养模式,每年产量可达20万吨以上,出口2—3万吨。
回顾鮰鱼产业的来路,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但行业的技术与理念在不断的进步和突破,健康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加工贸易渠道的完善,始终在支撑和推动着这一产业的稳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外来”的鱼经过那么多的风浪,终将成长为我国一个效益和特色的养殖品种。
斑点叉尾鮰疾病防治
昨天去看了一家养斑点叉尾鮰鱼的,鱼是从乌江拆网箱拉回来的,因为长途运输,损失了有几千斤鱼,后来经过陆续用药,控制了死鱼。一周前,早上缺氧浮头后就陆续出现死鱼,刚开始死亡量不大,但温度一升高,突然死亡量就加大了,且现在叉尾鮰价格上涨,老板一下就乱了。问了一通下来,有说用原粉的,有说用这种药的,有说用那种药的,其实这个时候,怕的就是老板中途换药,确定了用药方案,药效肯定是要几天才见效的,怕用药后今天死亡没减少换一种药,明天还没有减少又换。
1、斑点叉尾鮰难治的就是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鱼症状:病鱼垂直悬浮于水中。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腹水。鳃丝发白,眼球突出。解剖后肝,脾,肾有出血斑。解剖肠道无食物。水温30度左右易发生。 针对体长14厘米以下的叉尾鮰苗种易出现。
2、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3、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4、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平时叉尾鮰容易出现“套肠病”:该病的病原有两种认识,早是四川农大的汪开毓教授认为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然后华中农大的陈昌福博士认为是爱德华氏菌引起,包括“一点红”,其实都是由同一病菌引起,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而矣。本人比较趋向于后一种认识。爱德华氏菌是细肥内寄生菌,当鱼体内的免疫细胞把这些病菌吞噬,又不能把它杀死,就汇集到肾脏的位置。当溃烂后向下烂是膘,膘是胶源蛋白质不易溃烂,所以只好向上烂,后形成一点红,套肠等症状,以症状命尚欠科学,准确的说应是爱德华氏菌病。每年4、5月是斑点叉尾鮰此病的高发季节,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有椭圆形的褪色斑,肛门红肿,外突,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病鱼垂直悬挂于水体中的特殊姿势,后病鱼沉入水底死亡。也有从腹腔烂一个洞,肠子漏出体外的。
在用药选择上,假如能做药敏,当然是好的选择,但在实际生产中,有多少人能等上几天,等把结果做出来后才用药呢,所以面对着许多局限性,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在凭鱼病工作者的经验用药。
斑点叉尾鮰开春管理技术要点
购苗入塘前的准备,主要作用是预防病虫害,减少死亡量。
具体方法如下:
1.取鱼苗3-5条用显微镜镜检鳃部体表否有寄生虫,
2.解剖鱼观察肠道是否饱满厚实
3.长途运输鱼苗应激反应严重,在下车前每个罐车中放入应激宁3型,水产复合多维(100-200g)浸泡半个小时及时抗应激促进黏液的恢复。
4.鱼塘放苗要提前在塘中泼洒应激灵,进一步改善入水环境,减少鱼苗的应激反应。间隔一天使用一次,总共泼两次。
购苗入塘后的方案,主要作用是抗应激,截断细菌感染,提高鱼苗成活率。
具体方法如下:
前两天驯化,尝试投料,鱼苗下塘3小时后开始,投料按鱼体重1/1000投料。
饲料中添加应激宁3型,制菌灵,达克菌用量按各一包用一包饲料,间隔3小时后再喂一次,如在晚上就只投喂一次。
1.饲料和药品搅拌均匀后,按饲料重量的40%添加水再次搅拌,比例为10斤料4斤水。
揉成饼状在鱼塘边缘水深半米位置放置料台,沉于水下投喂。
2.药饵饲料加水30%充分润泽后,压缩成团揉碎撒至鱼塘边缘。此方法不可控,需少量多次投料。
第二天:检查料台观察鱼吃料情况,清除没有吃完残饵,如果鱼苗充分采食,按1/1000比例,各一包用一包饲料,药饵改用达克菌,应激宁3型,多维(加大剂量),投喂方式同前天,连用4天。可尝试水面撒投放药饵料。
斑点叉尾鮰几个常见疾病的管理
寄生虫:鮰鱼是无鳞鱼,没有鳞片的保护,更加容易受到寄生虫的侵害,杀虫的工作一定要做好,特别是小瓜虫,目前没有很好的针对它的杀虫药,所以一定要预防好,做好几个工作,能很好的防止它的发生:及时分苗,降低放养密度;肥水越冬;做好早春低温肥水。
防治方法:
1.控制好饲料的投喂量,尽量避免投喂量出现忽高忽低的频繁出现;
2.在出现零星套肠病时,用科克菌+多克菌+应激宁3型内服一次做好预防;
3.提前用板黄散+应激宁3型+优肠乐保护肠道健康。
出血病:鮰鱼的出血病是一个高发性疾病,也是一个严重影响鮰鱼成活率高低的疾病,特别是在鱼苗阶段,一旦发生,控制不及时会引起鱼苗的大量死亡,做好下面工作,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它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做好底部改良工作,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产生,不给出血病提供一个容易发生的水体环境;
2.定期内服板黄散+应激宁3型,是鱼本身的抗病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3.发生了及时用科克菌+多克菌+应激宁3型内服,外用复合碘消毒治疗控制它的爆发。
烂身病: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性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
发病原因:该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养殖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起批量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初秋,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度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如何在鮰鱼产量大幅增加及上市前抓住高利润空间的机遇
由于鲤鱼急性烂鳃病频发、草鱼行情低迷等原因,部分养殖户开始寻求转养其它品种。近年来鮰鱼逐渐打开了内销市场,需求量上升,以其坚挺的市场价格和高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养殖户的目光,养殖户的养殖热情开始高涨。
根据全国斑点叉尾鮰苗种产量推测2016年鮰鱼商品鱼的产量在30万吨左右,河南地区约占14%。如何在鮰鱼产量大幅增加及上市前抓住高利润空间的机遇呢?
2016年8月2日,河南通威将鮰鱼养殖集中区域的郑州和武陟两地用户组织起来进行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交流会。通过区域经理、示范户的现场讲解和实地参观投喂现场的方式,两地用户在投喂技术、用料选择及养殖模式上进行了深入学习交流。
一、改变传统养殖观念,增加鮰鱼投喂次数
鮰鱼属有胃鱼类,投喂的饲料先经过胃初步消化后再到肠道中进一步消化吸收。目前,鮰鱼养殖不管是精养还是混养,普遍是一天投喂2-4次。增加投喂次数,少量多餐的投喂方式利于鮰鱼的消化吸收,避免因过量摄食引起代谢紊乱进而造成的鮰鱼套肠病。
武陟地区的养殖户目前在河南通威的支持下正在探索鮰鱼一天投喂6-7次的养殖模式,在鱼的长势及体质健康度上有了初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