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非鱼在鱼类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罗非鱼属,为热带鱼类。据资料介绍,红罗非鱼原由我国台湾省于1965年从以色列引进,1968年在台湾引起重视,不断扩大养殖规模。1973年10月由原国家农林部、外贸部组织的赴日本水产养殖小组,接受在日华裔赠送,得鱼苗229尾而引进我国大陆。这批鱼苗因后代分离大,生长速度逐年衰退,推广价值下降而淘汰。1981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经香港从台湾重新引进3厘米的红罗非鱼苗110尾,成活72尾。这是较早引进的鱼种。红色个体比例分别为75.8%和80%,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87%~~16.73%和12.4%。群体产量分别提高13.72%~25.54%和25.2%。常规养殖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近年发展小网箱养殖,在福建等沿海省份的部分地区,养殖的主要品种为红罗非鱼。我省界首市砖集镇1998年做过试验,在面积约100亩、深4~5米的河道中,设置长6米、宽5米、深1米的网箱3只,总面积90平方米。7月8日从福建购进3~5厘米的红罗非鱼夏花7000尾,投喂鳗鱼颗粒饲料,每天两次。经三个多月的饲养,平均体长25厘米,体重280克,成活率85.7%,总产鲜鱼1680公斤,减去鱼种及运费、饲料费等,盈利数万元。以生化遗传和细胞学分析说明红罗非鱼可能是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变异种,其亲缘关系接近尼罗罗非鱼,体形与尼罗罗非鱼相似。体色以红、黄为主,色彩鲜艳,十分诱人,具有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由于其体形象海水鱼真鲷,肉味鲜美,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彩虹鲷”。红罗非鱼体侧扁,体长为头长的3~3.1倍,体高的2.4~2.5倍。口小,口裂不达眼缘。背鳍硬棘16条,软条12~13,侧线分上下两段,沿侧线有鳞片29~30枚。
侧线分上下两段,沿侧线有鳞片29~30枚。
生活习性:红罗非鱼可忍耐8~~42℃的水温,适宜水温为24~~30℃。能在较低的溶氧条件下生存,在池塘养殖时易出现浮头现象,但一般不会大批死亡。同等条件下,池塘放养密度可比一般名优鱼类高2~3倍。对盐度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经逐步驯化可在海水中养殖。
红罗非鱼的天然饵料是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幼鱼摄食浮游动物,也食一些绿藻类的浮游植物,长大后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和池塘中的有机碎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食鱼粉、杂鱼、蚕蛹、豆饼、米糠、麸皮、菜叶及各种动物肥料。此鱼食量大,消化吸收能力强。
红罗非鱼当年苗在池塘中经4个月的饲养,如管理得当,体重可达150克以上,到越冬前可达500克左右。红罗非鱼当年性成熟,饲养150天有的即可产卵。水温20℃以上,成熟雄鱼即有挖窝繁殖活动,受精卵含在雌鱼口中孵化,直到仔鱼具有活动能力。繁育期雌鱼不摄食,由此可以看出,雌雄鱼生长会出现差异。如进行人工繁殖,要及时将幼鱼分养,避免被亲鱼吞食。幼鱼稍大后,如密度过大也易发生互相残杀。
红罗非鱼与其它几种正在推广养殖的罗非鱼一样,是病害少、易饲养、生长快的品种。
1.池塘养殖
(1)池塘条件:红罗非鱼与其它罗非鱼一样,对池塘要求不高。一般以5亩以下为好,主要便于管理和起捕。池深2米,水深1.5~~1.8米左右。水质较好,可换、注水。苗种投放前要清塘消毒、施肥培肥水质。
(2)鱼种放养:按亩总产500~600公斤的要求,主养密度,每亩可3000~~4000尾夏花,或放越冬鱼种10~~20克的越冬鱼种1500~1800尾。前者秋季尾重可达150~~200克,后者应在400克左右,以放大些的鱼种为好。另配养鲤、鲫、鲢、鳙等鱼种200~300尾。混养密度,以"四大家鱼"为主,混放尾重5~50克的越冬红罗非鱼种200~500尾。秋季出池规格250~~500克。鱼种投放应在水温稳定在18℃以上进行。
(3)饲养管理:饲养前期鱼种规格小,喜群游摄食,应注意适当投喂营养价值高的精饲料,促进鱼种生长。由于鱼群密度较大,投饵施肥多,容易出现浮头,要勤换水、加注新水,如配有增氧机,要适时开机增氧。养殖后期,即8~9月,部分鱼已达上市规格,要及时起捕,一是可利用捕鱼淡季进入市场,提高售价,二是减小池鱼密度,抓好后期管理,提高规格。
红罗非鱼(Red Tilapia),广东称红鳓鱼,台湾称红吴郭鱼,日本称红鲷,因其体色纯红,型似真鲷,体腔无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颇受消费者喜爱。世界上包括以色列、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红罗非鱼的养殖,我国大陆早引进红罗非鱼是1973年,由日本华裔赠送给我国并放养于珠江水产研究所试养,1981年从台湾重新引入红罗非鱼并进行了选育和养殖推广。20世纪90年代初,沿海养虾业受病害的影响,许多虾池闲置,利用虾池养红罗非鱼受到了经营者的重视,有关部门引进和选育了不同品系的红罗非鱼,推动了红罗非鱼的养殖,现红罗非鱼已成为沿海和内陆水域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对象。
强化投喂彩虹鲷投喂时宜进行驯化,它抢食不及鲤、鲫鱼凶猛,故驯化时间应延长至1~1.5小时,连续驯化10天后,鱼苗基本正常吃食可进行正常投喂。彩虹鲷的食性很广,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而且极贪食,食量大。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可以投喂各种饲料,如小麦、玉米、饼粕等均是它的优质饲料。初期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为32%~35%,每天投饲量为鱼体总重量的3%~5%。当个体规格长至200g左右,投饲量可调至鱼体总重的2%,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27%~29%。当其个体达到300g左右时,彩虹鲷进入生长快的时期,日投饲量保持在鱼体重的1%~2%,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饲料可自配混合料,但好加工成颗粒投喂,同时,每周至少要加喂一次绿萍,以补充饲料中维生素C的不足。在投喂方法上要讲求“四定”原则。彩虹鲷在25~34℃时生长快,应加大投喂量;在阴雨、闷热等恶劣天气时要减少或停止投喂。每天投喂2次,时间分别在上午8~9时和下午3~4时。每亩池塘尚需搭2~3个饵料台,以便定点投喂。
加强管理
(1)日夜巡塘。每天坚持测量水温、气温3次,每周测一次PH值,测2次透明度。清晨、夜晚各巡塘一次并做好养殖日记。
(2)调节水质。鱼种下塘后,要保持池水呈茶褐色,透明度为25~30cm。一般每周施肥一次,每次施入人畜粪肥,用量按每亩150~200kg。在天气晴朗、水体透明度大于30cm时可适当增加施肥量;水质过肥时应减少或停止施肥,并注入新水。在高温季节,一般每周换水1~2次,每次换去池水的20~30%。
(3)防治鱼病。首先要坚持健康养殖,按规程操作,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是苗种消毒,苗种下池前用5%的食盐水或0.1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15分钟;二是定期消毒,每10~15天施生石灰按每亩15~20kg化水全池泼洒,每月1~2次调节池水PH值至微碱性,用生物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改良水质;三是开机增氧:当溶氧低、鱼有轻度浮头时即开增氧机。
(4)均衡上市。彩虹鲷属热带鱼类,10~11月左右天气较冷时易死亡,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均衡上市。有条件的地方宜提早放养早繁苗或放养越冬苗,争取早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