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混养是指同一池塘内既养家鱼又养黑鱼。由于主养家鱼塘内鲤、鲫鱼的自繁能力较强,鲤、鲫鱼的幼苗较多,加之野杂鱼也较多,不利于家鱼的生长。放人少量黑鱼,可吃掉野杂鱼和鲤、鲫鱼的自繁幼苗,这样既避免了幼苗争氧、争食,有利家鱼的生长,又可获得的黑鱼,增加效益。具体措施如下:
(1)池塘条件:要求与家鱼池塘条件相同,一般能养家鱼成鱼的池塘都可以混养一些黑鱼。但要求池底淤泥厚不超过10厘米。
(2)放养前的准备:与池塘单养相同。
(3)鱼种放养:鱼种放养涉及到的因素较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制定适宜的放养方案,以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一)生活习性
黑鱼为营底栖生活的鱼类,栖息环境极其广泛。所以说,凡蛙、泥鳅、鲫及各种水生昆虫群栖的场所都是黑鱼喜栖的地方。黑鱼多潜伏在水深1米的浅水处。 黑鱼的生存温度为0-41℃,适温16-30℃,春季水温回升到8℃以上时,黑鱼开始活动,由深水处游至浅水区觅食。水温20℃以上时生长较快。夏季天闷热降雨时,往往会跃出水外匍匐于岸边的湿地上。秋季当水温降到12℃时,停止摄食;降到6℃下,转到深水处活动。冬季水温过低时,埋于淤泥中越冬,只要冰下有水就能完全越冬。 黑鱼能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亦能生存。当水中缺氧时,鱼体可将头露出水面,借鳃上器官,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pH值:黑鱼一般均能在酸性和碱性的水域中生活。 黑鱼善跃:其跳跃能力很强,跳的也较高。在有流水冲击和降雨时更易刺激黑鱼跳跃而逃跑,并常随水流逆行而上。
(二)食性
黑鱼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型鱼类、虾类、蛙与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随鱼体大小、季节和水体环境的不同,所摄取的食物的具体种类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其肉食性营养类型的性质。
(三)仔鱼驯养
刚孵化出的鱼苗3.8-4.3毫米,以自身的卵黄囊为营养浮于水面。比家鱼苗身体要娇嫩的多,管理较难。因此应先在塑料盆中、小水泥池中、塑料薄膜的“土池”或原孵化器内驯养几天,待能成群游泳和跑食浮游动物时,再移入鱼苗培育池。 驯养时,一般池深60厘米左右的水泥池,每平方米放仔鱼1.3万尾。3-5天后,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饵料,应立即投食。起初投蛋黄液(蛋黄重量加水1倍搅匀)3毫升,每天三次。也可投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幼体(用每平方厘米32-40目筛绢过滤)以小型者投喂。 经驯养4-5天(即孵出后第9-10天)苗体呈黄色,能自由游泳(能下沉并能游到水面)和集群摄食时,应将鱼苗陆续移入较大的培育池或网箱中进行鱼苗培育。
(四)鱼苗培育(体长3-4厘米)
1、水泥池:
(1)长、方、圆型均可,一般长方型为好。以4-8平方米为宜,水深0.6米。
(2)消毒注水。
(3)放养密度,每平方米400-800尾。
(4)饵料:仍以浮游动物为食,需投喂轮虫、水蚤,使其饱食,天然饵料不足时,应加投人工饵料,经2周后饲养苗稍长大、食量加倍,此时可投喂大型甲壳类和切碎的丝蚯蚓,每天早晚各一次,第20天后可用剁碎的低质杂鱼肉投喂。
2、池塘培育
(1)池塘消毒施基肥。面积100-300平方米,一般100平方米左右为宜。
(2)放养密度,6-8万/亩,水深0.6-1米。
(3)施肥投饵。
(4)日常管理。巡塘,适时注水,拉网分养。
3、网箱培育
(1)材料:尼成、塑料筛绢,面积1-10平方米,高0.5-0.8米,水深0.3-0.6米。
(2)网箱架设:用木或竹子制成框架,八个角固定在框架上,整个网箱可随水升降,架设在水质肥沃、饵料丰富、管理方便、避风的鱼塘中。
(3)密度:每平方米4000尾左右。
(4)投饵、日常管理相同。饲养5-6天后再分箱饲养。
4、育苗期鱼苗死亡原因:
(1)缺少足够的可口饵料。鱼苗培育初期,因放养密度大,鱼苗缺乏所需要的适口饵料生物,如枝角类、桡足类、轮虫、水蚤等,常引起大量死亡。中后期,因动物性饵料投喂不足,导致鱼苗生长不一引起互相残杀,一天比一天少。
(2)缺氧气。因培育鱼苗水体小,密度大,溶氧不足,阴天气压低,造成较长时间浮头而导致死亡。 (3)天气突变。盛夏水温高达30℃以上,下暴雨时池水温差变化大,易造成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