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
做好防逃:养殖池水面离池堤顶部保持少50cm的距离,或在池面加盖防逃网。
及时清除残饵: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清除掉,防治污染水质。
控制水草的数量:养殖池内轮叶黑藻和水葫芦数量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定期捞出过多的水草。
生活环境的配置.
对于刺鳅来说它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是没有太大的要求的,但是要记住的是刺鳅是淡水生物,喜欢在浅水区域的水草当中进行活动,因此在养殖的时候要注意到,养殖的水不需要太深,够刺鳅活动就可以了,还有就是要适当的加入一些杂草在里面来作为刺鳅活动的场所。后也是主要的一点就是水底要适当的加入一-些软质的泥土和石子来供刺鳅玩耍,因为刺鳅喜欢往泥土当中钻。
催产 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桝)。药物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溶解,注射剂量按亲鱼体重0.5毫升/公斤计算,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使用两针法,针注射剂量为总量的1/5,第二针注射剩余部分,间距24小时。雄鱼用药剂量减半。水温20℃-25℃时,效应时间为36-48小时。
产卵池和鱼巢的准备 药物催产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中交配。产卵池一般使用面积在50平方米-100平方米左右的水泥池,水深1.2米-1.5米,池水使用80目的网片过滤。催产前,在水泥池中设置以质地柔软、新鲜的水葫芦、水花生等做成的人工鱼巢,以供亲鱼发情产卵,鱼巢放置数量为1个/平方米-2个/平方米。亲鱼发情产卵时,产卵池周围一定要保持安静。人工催产后,大刺鳅亲鱼会自动发情配对,在鱼巢中进行产卵,产卵后卵粒遇水即具有黏性,可黏附在鱼巢上面。亲鱼产后取出鱼巢进行孵化。如果进行人工授精,则采用干法授精。
受精卵的孵化 亲鱼产卵后,要及时将受精卵收集而放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池以面积为4平方米-6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宜,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为1.0万粒/平方米-1.5万粒/平方米。孵化过程中,注意防止水霉;孵化期间,尽量保持水温18℃-31℃,宜水温20℃-28℃之间,变幅范围应控制在2℃左右,并且每天更换新水3次,水质清新,溶解氧丰富(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毫克/升)。
日常管理 因为养殖密度较高,所以要求经常加注新水,防止因大量投喂饲料而导致水质恶化;在雷雨天气,要及时巡塘,检查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是否完好无损,防止大刺鳅跳逃和池水漫池;做好饲料的保鲜工作,确保饲料新鲜,不腐烂变质,同时投喂要做到“四定”;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每隔15天-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水1次,以调节水质,如发现鱼病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