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源及水预处理措施
“ 养鱼先养水”,首先确保选择无重大污染,水质合适的水源为养殖用水;其次,确保进入养殖池内水质为健康水质。我国现有养殖鳗鱼使用的水源有山溪水、水库水以及地下水。各种水源水质优缺点都很明显
因此,无论使用哪一种水源,都应该对进场后的水源进行预先处理。
过滤:沙滤或网滤均可,首先对外来水源进行物理净化。
曝气:尤其使用地下水源时,曝气。使用水车式增氧机或者空压机底层曝气,提高水中DO达到6mg/L。
杀菌消毒:使用较高浓度ClO2或KMnO4等强氧化杀菌剂,对水源进行消毒及杀灭中间宿主处理。
培养有益生物相: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即事先向养殖用水中接入有益菌,培养水中有益微生物占优势的良好生物相。
经过各个环节预先处理后,确保进入养殖池内的水源为健康水质。
四、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健康养殖过程中,有害微生物潜伏于养殖中各个环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健康养殖也需要时刻预防病虫害及对可能爆发的病源进行防控。鳗鱼养殖可能发生病虫害的原因主要有:外来病源菌、寄生虫及虫卵侵入引起机体感染损伤性疾病;不当的投喂引起消化道负担,降低鳗鱼自身免疫及抵抗力;气温等环境不适应致使鳗鱼抵抗力下降;机械性损伤和用药不当发生中毒性疾病。
1. 外来病源预
外来病源是鳗鱼养殖中主要发病原因,危害大。此类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烂鳃、烂尾等,指环虫、车轮虫、粘孢子虫、内脏线虫等寄生虫性疾病,肾脏肿大等可能的病毒性疾病。
预防外来病源,首先确保养殖用水源无重大污染,同时水源进场后需经过严格的“ 沉淀→过滤→化学消毒→曝气→有益微生物接种”环节。消灭一切可能外来的有害微生物,同时保障水体中DO饱和,NO-等理化指标不超标。
五、鳗鱼病害防控
鳗鱼的病害是目前养鳗发展的主要障碍,在鳗鱼养殖中,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重视鳗鱼病害防治工作这一重要环节,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提高鳗体抗病能力。
1. 车轮虫病
主要症状:车轮虫病是鱼类很常见的原虫病,严重时寄主分泌大量粘液,在鱼体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成群沿塘边狂游,口腔充满粘液,不摄食,呈“跑马”现象。
防治方法:(1)在饲养过程中要合理施肥,同时用生石灰清塘对预防车轮虫病有较好的效果。(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量达0.7毫克/ 升,可有效地杀灭体表和鳃上的车轮虫。(3)水深1 米的鱼池,用生韭菜3~4.5 公斤,捣烂后加食盐85 克拌匀,全池泼洒。
2. 烂鳃病
主要症状:病鱼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面往往充血。
防治方法:(1)于发病季节定期用漂白粉挂篓。(2)用二氧化氯50~100 克/ 亩. 米,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3)用杀虫灵0.01~0.02 毫克/ 升全池泼洒。
3. 水霉病
主要症状:由于水霉菌引起的,病鳗尾部、鳍以至躯干附着棉絮状的白色菌丝,皮肤分泌黏液明显增多,病鳗游动缓慢,食欲减少或拒食,后衰竭死亡。
防治方法:(1)鳗池定期消毒,用25~30 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2) 用水霉净125~170毫升/ 亩·米,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3)把发病鳗池水温提高到28℃ ~32℃,持续1 周以上可治愈,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