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构健康养殖环境
我国现有鳗鱼养殖模式主要为水泥池高密度精养和土池粗养模式。无论何种养殖模式对养殖池及其设施建造都应符合鳗鲡生长特性。这是进行健康养殖的关键。
1.养殖池建构
池底:尤其进行高密度精养的水泥池,依据场地条件,确定养殖池底结构。池底由四周向池中心排污箱倾斜,倾斜度不应低于10度。中间排污箱根据养殖池面积大小设定,应占总池面积的0.5%左右,同时配备相应排污管道。尤其在欧鳗养殖中,保持池底排泄物由中间排污箱排出。底质通常为水泥底、砂石底或石灰黄土混合底
依据不同鳗鱼生活习性,结合养殖实践操做手法,欧洲鳗养殖好选用水泥底结构,日本鳗和美洲鳗养殖好选择砂石底养殖。
土池建造应以符合土质较硬,建成后不会渗漏为原则。池底向排污箱方向倾斜。
遮荫保温:精养池上面通常搭建用于保温或遮荫的棚架设施。此设施应具备两方面要求:保障池面上空间通风性良好;保障池棚内有足够的采光量。
为此,要求保温棚距池面高度应达到3m左右。冬天保温时在棚开一定数量天窗,依天气及气温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中氧气饱和。棚上面使用的保温布应黑白相间,棚内有足够光照。
4.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
物理调控,在投喂完饲料两个半小时后排污、换水。尽量减少排泄物及残饵累积,同时也要考虑水质稳定。
化学调控,定期使用ClO2、表面活性剂等对水体、养殖池及养殖棚内进行消毒。
生物调控,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及腐植酸等有机肥料,保持养殖中有益微生物持续占优的生物相结构
搭配混养
利用鱼类之间生物性的差异,在养殖鳗鱼池内搭配一定数量杂食性、抵抗力强、不易自然繁殖的小型鱼类,尤其在土池养殖中,搭配混养合适鱼种对养殖池稳定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可选择单性罗非鱼等,10尾/亩~15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