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鳗鱼四病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入秋后,气温、水温趋于鳗鱼的适温范围,鳗鱼养殖进入适生快长的黄金季节。但此时气候属于多变的不稳定期,昼夜温差大,会严重影响变温性水生动物的生长。所以,入秋后的管理尤其不能松懈。要抓紧促生长及防治季节性的病害,切实加紧强化鳗鱼营养,提高鳗鱼抗病的能力,做好入冬保温棚内养殖的准备工作。
肠炎病
1.主要症状
近年来,在鳗病诊治当中,真正发现肠炎病典型症状的鳗鱼并不太多。鳗鱼肛门既不发红,胸、腹鳍也不发红,腹胀、腹水、肠胃黏膜充血溃烂等肠炎的典型性病症并不多见,常见的病状是发生肠炎的鳗鱼一般食欲下降,游动乏力,水面出现较多的漂浮便,浮便有的呈黄褐色条状便,有的呈白色黏液便,水中黏液块状悬浮物增多,用细捞海捞取排污管出口的污水,网内可见大量白色的黏液便。水面浮泡增多,腥臭味日重。捞取疑病的鳗鱼解剖,发现鳃丝肿大、粘连,黏液分泌增多(可拉成细线弹性状),鳃弓动脉肿大扩张,血窦较多,中毒症状明显可见。
2.发病原因
发生非典型细菌性肠炎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有:(1)水质恶化,特别是水中亚硝酸盐氮严重超标;(2)藻相破坏、死亡,出现泛塘倒水;(3)使用药物的毒副作用,未及时采取换水,,恢复水质微生态环境等措施;(4)投喂不新鲜的非全价配合饲料;(5)寄生虫病暴发,侵蚀鳃、皮肤等器官,引起鳗鱼不适,而产生应激反应,使血氧下降等。
一、主要养殖品种及其生活特性
试论鳗鲡鳗鱼健康养殖模式新架构
众所周知,在鱼类生物中,现存共有鳗鲡19种和亚种。我国养殖较为成功的品种为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和欧洲鳗鲡(Aguillaanguilla),近几年有发展养殖一部分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从其生活习性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三种鳗鲡基本相同。但是,因其产卵地及苗种洄游路线不同,使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对温度适应范围、药物耐受浓度以及生物学上体长、体型上的差异。
1. 共同生活习性
鳗鲡为硬骨鱼纲。无腹鳍,鳞片退化埋于皮下。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各鳍均无硬棘。自然生活中鳗鲡主要生长地为温、热带水域。正常生活在淡水中,生殖时洄游到海洋中产卵,产卵后亲鱼即死去,卵受精后发育成透明柳叶状小鱼,俗称 “柳叶鳗(Leptocephalus)”,经变态发育,进入淡水中生长至性成熟再复回深海产卵。周而复始这种降河性产卵洄游生活。鳗鲡其性凶猛,属肉食性鱼类。
依据不同鳗鱼生活习性,结合养殖实践操做手法,欧洲鳗养殖好选用水泥底结构,日本鳗和美洲鳗养殖好选择砂石底养殖。
土池建造应以符合土质较硬,建成后不会渗漏为原则。池底向排污箱方向倾斜。
遮荫保温:精养池上面通常搭建用于保温或遮荫的棚架设施。此设施应具备两方面要求:保障池面上空间通风性良好;保障池棚内有足够的采光量。
为此,要求保温棚距池面高度应达到3m左右。冬天保温时在棚开一定数量天窗,依天气及气温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中氧气饱和。棚上面使用的保温布应黑白相间,棚内有足够光照。
4.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
物理调控,在投喂完饲料两个半小时后排污、换水。尽量减少排泄物及残饵累积,同时也要考虑水质稳定。
化学调控,定期使用ClO2、表面活性剂等对水体、养殖池及养殖棚内进行消毒。
生物调控,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及腐植酸等有机肥料,保持养殖中有益微生物持续占优的生物相结构
搭配混养
利用鱼类之间生物性的差异,在养殖鳗鱼池内搭配一定数量杂食性、抵抗力强、不易自然繁殖的小型鱼类,尤其在土池养殖中,搭配混养合适鱼种对养殖池稳定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可选择单性罗非鱼等,10尾/亩~15尾/亩。
2. 不当投喂
“病由口入”,不可否认,生物体很多疾病究其根源,均与其摄食不当有直接关系。此类情况直接发病包括有:肠炎、咬食、肠胃及肝病变等。尤其摄食不当诱发鳗鱼免疫力下降可能发生的其它疾病则更多。
预防此类疾病首先投喂的饲料不仅要求卫生指标合格,而且营养结构合理,易消化、促生长;其次根据当日天气、鳗鱼规格大小以及鳗鱼本身健康状况确定合适投饵率。后要鳗鱼在摄食前后三小时内不能有剧烈环境波动的刺激或其它外来因素干扰,以免造成鳗鱼的消化负担。
3. 气温等环境因素
人工养殖不能过于违背鳗鱼生物学特性,其驯化也是逐渐渗透过程。由于环境不适造成可能诱发的鳗鱼疾病包括有:低温时的小瓜虫、日本鳗低温时弧菌爆发、低温时水霉菌爆发、欧鳗高温时脱粘及败血病、水质变化造成鳗鱼应激发病等。
鳗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攻略
一、鳗池的选择与消毒
1. 鳗池选择
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的养殖场。鳗池采用水泥池大棚温室结构进行养殖,60 口鳗鱼养殖池,其中鳗池面积380 平方米的有14 口、360 平方米的有20口、150 平方米的有16 口, 总面积14920 平方米。
2. 鳗池消毒
在鳗苗下池前采用过磷酸钙对新水泥池进行消毒,蓄满水后按每立方米水体1000 克的比例加入过磷酸钙,浸池1~2 天,放掉旧水注入新水后,即可投放种苗。
二、鳗苗的培育
1. 鳗苗消毒
鳗苗体质娇嫩,在采捕、暂养和运输中容易擦伤而感染诱发细菌性疾病。因此,在放养时进行消毒,增强鳗苗抗病力。消毒方法采用碘制剂或食盐等进行全池泼洒药浴,消毒时间在鳗苗下池后的当天傍晚进行。
2. 鳗苗放养密度
流水式水泥池, 养殖自然条件比较好, 鳗苗放养密度以900~1000 克/ 平方米左右,以低密度放养生长速度比较快,成活率高。但在鳗苗放养前要进行试水,要考虑到运苗容器内温度与池水温度差距过大,需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要先将尼龙袋连苗放入池中,待袋温接近池水温度时再拆袋将鳗苗放入,加强鳗苗对环境的适应。
3. 鳗苗的饲养
鳗苗饲养初期在全塘范围内均匀投喂红虫,投喂的时间为每天4次,然后逐步变为每天上、下午2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 左右。
在饲养过程中,对鳗苗要进行训练,通过在鳗池边建一个饲料台,训练鳗苗由分散吃食改为集中吃食,由夜间吃食改为白天吃食,由吃天然活饵料改吃人工配合饲料。由于鳗苗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每隔50天左右,要进行一次分疏,即把个体小的鳗苗拣出来,进行分级饲养培育,确保鳗苗规格相对整齐。鳗种是成鳗养殖的基础,鳗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成鳗养殖的好坏。
因此,要发展养鳗生产,首先抓好鳗鱼苗种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