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鳗鱼四病防治方法
3.处理方法
一般有效的办法是:(1)停食2 餐以上,让肠胃减荷,恢复功能,消除病因;(2)杀虫灭菌,修复水质环境,解除毒害;(3)拌料内服黄连、氟苯尼考或盐(氯化钠)与生大蒜混合水浆,或盐+三叶鬼针草+山楂+甘草熬汁合剂,连喂3 -5日,并行水环境消毒、改良等措施,鳗鱼可迅速恢复健康;(4)鳗鱼恢复正常以后应选择全价配合饲料并添加一些维生素、盐、有益生物菌等等以恢复肠胃内环境,提高对营养的吸收、利用能力,以期随机提高投饵率及饲料转化率;(5)在肠炎症状出现至恢复正常之初期,应少喂或停喂鱼油,以减轻病症,待比较正常以后,逐渐适量添加鱼油,以增加鳗鱼之肥满度及提高饲料转化率,为鳗鱼顺利越冬做好准备。
4.预防
秋季水温渐降,控制投饵,不使鳗鱼过量摄食,其参考指标为:观察鳗鱼的实际上台率及抢食摄食情况,以短时间之内吃光(3-10 分钟)恋台不散为标准,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肠炎病发生。
2.水源及水预处理措施
“ 养鱼先养水”,首先确保选择无重大污染,水质合适的水源为养殖用水;其次,确保进入养殖池内水质为健康水质。我国现有养殖鳗鱼使用的水源有山溪水、水库水以及地下水。各种水源水质优缺点都很明显
因此,无论使用哪一种水源,都应该对进场后的水源进行预先处理。
过滤:沙滤或网滤均可,首先对外来水源进行物理净化。
曝气:尤其使用地下水源时,曝气。使用水车式增氧机或者空压机底层曝气,提高水中DO达到6mg/L。
杀菌消毒:使用较高浓度ClO2或KMnO4等强氧化杀菌剂,对水源进行消毒及杀灭中间宿主处理。
培养有益生物相: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即事先向养殖用水中接入有益菌,培养水中有益微生物占优势的良好生物相。
经过各个环节预先处理后,确保进入养殖池内的水源为健康水质。
2. 养殖密度
合适的养殖密度既可以确保养殖鳗鱼、健康成长,也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养殖风险,同时也是降控养殖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
养殖过程中及时调控养殖密度,是健康养殖中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依养殖鳗鱼生长速度,通常约养殖45天~60天左右,对其进行大小分选、重新调整密度
3.饵料
鳗鱼养殖投饵分两个阶段,阶段是白苗培育初期,投喂开口饵料,通常为红虫。此阶段持续45天~60天;第二阶段,即开口训饵以后的养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红虫:生长环境肮脏,自身难免潜伏大量病源。到场后需先经过2天~3天清水漂洗、压爬,筛选出健康、活力强、内脏干净的红虫。使用前再经过高浓度食盐浸泡刺激、吐脏后投喂。
饲料:鳗鱼养殖中投喂的饲料均为高蛋白人工配合饲料,促使鳗鱼生长加快。但其含高蛋白质,难免易引起鳗鱼消化问题。因此,选择投喂的饲料应既能满足营养结构适宜,又要确保能促使鳗鱼易消化的饲料
4.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
物理调控,在投喂完饲料两个半小时后排污、换水。尽量减少排泄物及残饵累积,同时也要考虑水质稳定。
化学调控,定期使用ClO2、表面活性剂等对水体、养殖池及养殖棚内进行消毒。
生物调控,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及腐植酸等有机肥料,保持养殖中有益微生物持续占优的生物相结构
搭配混养
利用鱼类之间生物性的差异,在养殖鳗鱼池内搭配一定数量杂食性、抵抗力强、不易自然繁殖的小型鱼类,尤其在土池养殖中,搭配混养合适鱼种对养殖池稳定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可选择单性罗非鱼等,10尾/亩~15尾/亩。
鳗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攻略
一、鳗池的选择与消毒
1. 鳗池选择
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的养殖场。鳗池采用水泥池大棚温室结构进行养殖,60 口鳗鱼养殖池,其中鳗池面积380 平方米的有14 口、360 平方米的有20口、150 平方米的有16 口, 总面积14920 平方米。
2. 鳗池消毒
在鳗苗下池前采用过磷酸钙对新水泥池进行消毒,蓄满水后按每立方米水体1000 克的比例加入过磷酸钙,浸池1~2 天,放掉旧水注入新水后,即可投放种苗。
二、鳗苗的培育
1. 鳗苗消毒
鳗苗体质娇嫩,在采捕、暂养和运输中容易擦伤而感染诱发细菌性疾病。因此,在放养时进行消毒,增强鳗苗抗病力。消毒方法采用碘制剂或食盐等进行全池泼洒药浴,消毒时间在鳗苗下池后的当天傍晚进行。
2. 鳗苗放养密度
流水式水泥池, 养殖自然条件比较好, 鳗苗放养密度以900~1000 克/ 平方米左右,以低密度放养生长速度比较快,成活率高。但在鳗苗放养前要进行试水,要考虑到运苗容器内温度与池水温度差距过大,需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要先将尼龙袋连苗放入池中,待袋温接近池水温度时再拆袋将鳗苗放入,加强鳗苗对环境的适应。
3. 鳗苗的饲养
鳗苗饲养初期在全塘范围内均匀投喂红虫,投喂的时间为每天4次,然后逐步变为每天上、下午2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 左右。
在饲养过程中,对鳗苗要进行训练,通过在鳗池边建一个饲料台,训练鳗苗由分散吃食改为集中吃食,由夜间吃食改为白天吃食,由吃天然活饵料改吃人工配合饲料。由于鳗苗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每隔50天左右,要进行一次分疏,即把个体小的鳗苗拣出来,进行分级饲养培育,确保鳗苗规格相对整齐。鳗种是成鳗养殖的基础,鳗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成鳗养殖的好坏。
因此,要发展养鳗生产,首先抓好鳗鱼苗种的培育。
季节交替如何做好鳗鱼的投喂工作
一、水温对投喂的影响
早晚温差会影响到当天鳗鱼的饵料摄食,在无温池内3℃以内的日水温差是属于正常的,不会影响到鳗鱼吃料。主要在季节交替时,日水温超过4℃时,会影响到鳗鱼的摄食。当这种情况产生时,好降低投饵率,以免鳗鱼产生不适。
季节性温差主要的影响是自然水温的季节性变化,我们要根据自然水温的变化调整到适宜的投饵率,鳗鱼一直处于旺盛的摄食状态。正常情况下水温在24℃-29℃时投饵率为2.5%-3%;水温超过30℃时,投饵率好下降到2.2%-2.6%;水温在20℃-24℃时,投饵率为1.6%-2.5%;水温在14℃-20℃时,投饵率为1%-1.6%;水温低于14℃时,投饵率也应随之下降到0.4%-1.0%。以上是投饵率与水温的大概规律,各养殖户可根据自己情况稍做调整。
二、鳗鱼大小与投喂量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鳗鱼的投饵率随着鳗鱼的长大而降低。在白苗期时白仔料的投喂量应为鳗体重的5%-6%;转入黑仔阶段,鳗鱼大小大概为500-80p后,投饵率也要随之下降到5%-3.5%;而鳗鱼长到80-50p的幼鳗期间投饵率好控制在3.5%-2.5%;当鳗鱼进入15p以内的成鳗期后投饵率应下降到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