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后期孔雀雏鸟的生长发育特点
育雏后期是指31-90日龄孔雀幼雏的培育阶段,此阶段是雏鸟生长发育基本完成,进入育成鸟的准备阶段。
雏孔雀达30日龄以后,在夏初季节的饲养条件下,可基本适应大自然的温度,对一定幅度内(增减3-5度)环境温度的变化可逐步适应,随着机体防御体系的发育健全及羽毛的日益丰满,温度条件对幼雏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来越不明显。相比之下,营养因素(饲料)对1月龄后雏鸟的影响则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与雏鸟腹内母体卵黄已完全消化,雏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相应对营养物质需要量增加有关。而此期间雏鸟的消化机能日渐完善,也为孔雀从饲料中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提供了条件。
(二)育雏后期的育雏方式
雏孔雀生长到1个月后,在以鸡代育的情况下,仍可以随代育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这时,应检查剪翅后的幼雏翅羽是否重新长出,需要时可进行第二次剪翅工作。但这时雏鸟翅羽已较育雏中期时粗壮,在操作时应注意勿伤其血管,否则可造成多量流血而影响到幼雏健康,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在人工育雏条件下,虽然育雏后期仍可采用笼育的饲养方式,但因雏体增大,体重增加,采食、饮水增多,排泄量增加,会给生产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育雏环境空间小,雏鸟运动量不足,接受日光浴的机会较少,常出现腿病及生长发育不匀、体弱等情况。因此,多数养殖者在孔雀雏鸟的育雏后期改用地面育雏的饲养方式。在地面育雏时,可按2:1的比例设计运动场与鸟舍的饲养面积。鸟舍应保持清洁、干燥且通风良好,地面垫以3-5厘米的细纱。距离地面0.8-1米处安装直径为4-5厘米的树干为栖架,舍内配备照明装置,以补充夜间或雨天时的光照不足,适当增加幼雏活动及采食时间。舍内通往运动场的串门应结构牢固,以防鼠及其他野生动物的伤害,同时应幼雏出入灵活、方便。运动场地面应高于鸟舍并向外稍有一定坡度,以利于干燥和排水。运动场周围需用孔径为1.5-2厘米的铁丝网罩起,高度为1.8-2米。
为利于接受太阳光照射,鸟舍和运动场宜采取朝南方向的设计。另外,为降低夏季日光直射程度,可在运动场内种植遮荫的落叶乔木及灌木。
(三)育雏后期的饲养环境要求
1、温度 随着鸟龄增加和外界气温的升高,孔雀幼雏从育雏后期开始可停止人工供热。
2、饲养密度 雏孔雀具有较强的合群习性,在保姆鸡代育的情况下,雏鸟可很好地集群觅食、活动。在人工育雏条件下,如将一定数量的雏孔雀饲养在同一笼舍内,可表现食欲增强,采食速度加快,运动量增加,对饲养环境中的异常刺激(如音响、非饲养人员刺激等)反应强度减弱。适当规模的组群也可节约房舍、饲养设备和饲养人员,并方便生产管理。但孔雀育雏组群过大可产生雏鸟发育不均,甚至出现啄癖等现象。根据具体条件,一般每群以20-50只为宜,饲养密度随日龄的增加逐渐缩小,大致每平方米1-2只。
3、光照 随着雏孔雀日龄的增加,自然光照时间应逐渐延长。在通常情况下,孔雀雏鸟在育雏后期可完全用自然光;在阴雨天等情况时早晚可适当补充人工光照,以雏鸟采食、饮水及适当的运动。
4、湿度和通风 育雏后期时孔雀幼雏球虫病及各种线虫病的易感期。寄生虫的发育除湿度条件外,适宜的湿度条件也为其繁殖速度的加快提供了条件,因此,降低鸟舍内湿度对雏孔雀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一般鸟舍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60%。此外,某些呼吸道疾病也多在育雏后期的幼雏中发生,其中鸟舍内空气潮湿也是发病的诱因之一,特别时在舍内饲养密度过大、鸟舍通风不良、舍内粪便堆积等情况下,孔雀幼雏对此类疾病更为易感。
5、饲料及饮水 雏孔雀进入育雏后期采食量明显增多,由于生长速度的加快,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总量逐渐增大。此时所使用的饲料形式主要有两种:多种饲料混合后制成的颗粒料和呈粉状的配合饲料。使用颗粒料的较少。使用粉状配合饲料的,除少部分自行加工调制外,多选用鸡用育雏料。鸡用育雏料虽可满足孔雀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物质。但两种动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所需的日粮营养成分含量也应有差异。孔雀的性成熟期需1年多的时间,而鸡发达的盲肠,可较多地消化和吸收粗纤维饲料。另外从外观上可发现,孔雀到育雏后期羽毛逐渐丰满和鲜艳(雏孔雀在40日龄前后即可见颈部具有金属光泽绿色的羽毛),雏孔雀的翼羽、尾羽和体羽无论从丰满度、长度和羽毛构造上也较鸡发达。为了满足羽毛生长发育的需要,雏孔雀的日粮应比雏鸡饲料增加与羽毛生长发育有关的维生素饲料及无机盐饲料等。饮水除要数量充足外,还应做到清洁、卫生,尤其在夏季要经常更换饮水器中残存的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