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鸵鸟体长约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体重130-150千克,雌鸟稍小。长相很奇特,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上嘴沾黄色,下嘴略呈粉红色,还有两只如同青蛙眼一样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躯干粗短,胸骨扁平,没有龙骨突起,上面生有一对显得与身体很不相称的短翅膀,已经退化,没有飞羽,不能飞翔,只是在繁殖期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就炫耀双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雏期成鸟要展开双翅使卵或雏鸟不致于受到炽热的阳光的曝晒,还能张开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吓唬敢于进犯之敌,此外在迅速奔跑时也要展开双翅,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若是顺风还能起到船帆的作用。尾羽蓬松而下垂,每个尾椎骨都呈分离状。腿很长,十分粗壮,有一部分裸露无羽,呈粉红色,脚也极为强大,趾的下面有角质的肉垫,富有弹性并能隔热,适于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
成年雄鸟羽毛为明显黑白色,翅羽及尾羽为纯白色,颈部稀疏的细羽中裸露出蓝灰色或桃红色皮肤,大多数公鸟在颈部裸毛下缘还有一圈白毛,上嘴壳及双腿前缘及两趾背部鳞片会呈现桃红色。雄鸟体形较雌鸟大,成年雌鸟全身羽毛多数为灰褐色,嘴壳及双腿无桃红色。雌鸟体形略小。幼鸟羽毛为刺状浅黄色软毛,毛为黑色,颈部带有黑色的斑点。在3个月大后需经多次更换羽毛,雄鸟羽毛颜色要到11月个月大才开始显现。幼鸟羽毛为刺状浅黄色软毛,毛为黑色,颈部带有黑色的斑点。在3个月大后需经多次更换羽毛,雄鸟羽毛颜色要到11月个月大才开始显现。
翅膀上的羽毛和别的飞行鸟类的硬翅膀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们是绝热的。在上面还有爪子。强壮的腿上是没有羽毛的,用2趾站立,大的那个就像是蹄。这是鸵鸟的独特的适应性,为了应付突来危险而奔跑。鸵鸟的眼球,带着浓黑的眼睫毛,是陆地生物中大的眼球,只有鲸的眼球比之更大。鸵鸟视力佳,一个眼球重达60公克,可看清3至5公里远的东西,其瞬膜(第3眼睑)有阻挡沙砾及保护眼睛之功能。
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3-5只雌鸟。鸵鸟交配后约1周左右,雌鸟开始产卵。通常每隔一天或两天产1枚卵,直到巢内有12-16枚卵时,便开始了长时间的孵化工作,孵化是由雄鸵鸟和雌鸵鸟交替进行。雌鸵鸟一般是在白天孵卵,雄鸵鸟则是在夜间孵卵,因为在夜晚其艳丽的颜色不易被发现。当鸵鸟在巢中孵化时,经常沿地面伸展其颈部,这可能是一种伪装方法,用以迷惑其他敌兽。
筑巢于地面,所有的雌鸟将卵生在同一个巢穴中。每只雌鸟产卵10-12枚,每窝的卵数可以达到25-30枚。卵大,黄白色,大小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鸟孵化,夜晚雄鸟承担。孵化期为40-42天。雏鸟为早成性。3岁性成熟,寿命为60年。
非洲鸵鸟饲养以地面平养为主,要求地面清洁、卫生、干燥温暖。在水泥地面养雏鸟而用垫料时,垫料上要铺上麻袋、透气橡胶板,或硬质弹性细眼塑料网等,避免雏鸟吃垫料。雏鸟舍及运动场要打扫干净,将玻璃、塑料布、铁丝及其他不能吃的异物收拾起来。雏鸟在舍内饲养时,要在饲料内加上少量砂砾,以帮助消化。一周内加砂砾1次,用量约占当日饲料量的1%左右。从雏鸟出壳至12周龄的生长阶段,由于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对环境条件变化极敏感,因此是养殖中重要、关键的阶段,需要精心照料,科学管理。
雌鸟刚开产时,产的卵有相当数量为不受精卵。一般个产卵期可产卵20-40枚,一些高产雌鸵鸟3岁以后1个产卵期可产卵40-60枚,者可超过80枚。卵发育于卵巢,雌鸵鸟只有1个卵巢,位于腹部中线稍偏左侧。从鸵鸟的解剖上看,卵巢像一串葡萄挂在靠近左肾的体腔中,上面有许多大大小小发育不同的白色和黄色卵泡。在交配季节,成熟的卵从卵泡表面破裂排出,落入输卵管口,进入螺旋状的输卵管。卵泡在输卵管上部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卵黄由浓稠的卵黄系带系着,使卵黄平衡。卵黄和卵白是胚胎的营养物质,卵沿输卵管继续下行时,在卵白外覆盖两层壳膜,壳是由钙质腺体分泌物形成的,后在卵表面形成珐琅质层,使其表面光滑。软卵是由于钙质腺体不能在卵外产生分泌物而造成的。卵受精后,短期内胚胎细胞核开始分化,结合子变得更加复杂,它具有双亲的特性。卵一产出,胚胎即停止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