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鸵鸟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带,其中索马里亚种有时进入浓密的荆棘灌丛中,在西南非洲甚至还见于陡峭的石质高原上。非洲鸵鸟因为有发达的气囊和良好的循环系统来调节体温,所以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具有异常的耐热性,即使气温高达56℃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寻觅食物,也可以几个月不饮水。活动为频繁的时间还是在清晨和黄昏。
叫声响亮而重浊,如同狮吼一般,性情机警而多疑,听觉、视觉都很灵敏。喜爱结群,通常为10-15只,如有雏鸟和幼鸟时可以达到40-50只,随着食物的丰歉过着游荡的生活,还喜欢与斑马、羚羊、长颈鹿、角马等草食性兽类混在一起觅食,这样就能吃到斑马等大型兽类惊起的昆虫、小型啮齿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等,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同时吃进一些砂粒,以帮助消化。有趣的是,在其肠胃中还能发现钉子、硬币、瓶盖、绳子,甚至钻石等杂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西撒哈拉、赞比亚、津巴布韦。地区灭绝:阿尔及利亚、巴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领土被占领、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突尼斯、也门。
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3-5只雌鸟。鸵鸟交配后约1周左右,雌鸟开始产卵。通常每隔一天或两天产1枚卵,直到巢内有12-16枚卵时,便开始了长时间的孵化工作,孵化是由雄鸵鸟和雌鸵鸟交替进行。雌鸵鸟一般是在白天孵卵,雄鸵鸟则是在夜间孵卵,因为在夜晚其艳丽的颜色不易被发现。当鸵鸟在巢中孵化时,经常沿地面伸展其颈部,这可能是一种伪装方法,用以迷惑其他敌兽。
筑巢于地面,所有的雌鸟将卵生在同一个巢穴中。每只雌鸟产卵10-12枚,每窝的卵数可以达到25-30枚。卵大,黄白色,大小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鸟孵化,夜晚雄鸟承担。孵化期为40-42天。雏鸟为早成性。3岁性成熟,寿命为60年。
雌鸵鸟一般2.0-2.5岁性成熟。雌鸟开始有就巢性,营巢于地面的凹窝中,每窝产卵12-18枚,卵纵径16-17厘米,横径13-14厘米,重约1500克,卵壳约占卵重的19.5%,卵光滑、乳白色,具有象牙似的光泽,卵壳厚而硬,厚度0.2-0.3厘米。人工饲养的鸵鸟如把其产的卵取走,雌鸟可连续产卵,一般隔1天产1个卵,连续产12-20枚,也有的可连续产卵48枚才休息,一般休息6-15天又开始产卵。种卵的孵化期为41-42天。
育雏期是各种疾病的易发期,是饲养成败的重要时期。在此期导致雏鸟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由于雏鸟对不良环境因素,特别是对潮湿和尘埃较敏感,往往由于空气污浊,地面垫料潮湿,室温过高或过低而诱发呼吸道感染,如曲霉菌病等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打喷嚏、咳嗽等,若发现及时,并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诱因并使用抗生素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否则可导致死亡。因而,在育雏期有专人管理,24小时值班,随时注意雏鸟的精神状态和采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育雏室的垫料须质地松软,吸湿性好且不易产生尘埃,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干扰。此外,应谢绝外来人员特别是其他禽场工作入员的参观,以杜绝病原的入侵。育成期这个时期鸵鸟生长快,日增重可超过0.5千克。在此时期常发的疾病有前胃积沙病和软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