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论野生鸵鸟,沙特、埃及、苏丹,都比南非多得多,但要论养鸵鸟的历史和用鸵鸟生财的本事,就非南非人莫属了。南非人养鸵鸟始于1826年,初鸵鸟的数量很少,后来由于西方王室流行穿用鸵鸟羽毛制作的服装,鸵鸟一时间身价百倍,一只成年鸵鸟一年只能产1公斤羽毛,而一件简单的鸵鸟披肩也需至少15千克羽毛,南非农场主们纷纷饲养鸵鸟。到1913年,鸵鸟存栏数竟突破100万只。然而一战后,欧洲王室逐渐没落,鸵鸟毛需求大幅减少,鸵鸟业者纷纷转行,一些聪明的农场主留下了那些品种优良的鸵鸟,等待新机会的到来。
非洲鸵鸟体长约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体重130-150千克,雌鸟稍小。长相很奇特,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上嘴沾黄色,下嘴略呈粉红色,还有两只如同青蛙眼一样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躯干粗短,胸骨扁平,没有龙骨突起,上面生有一对显得与身体很不相称的短翅膀,已经退化,没有飞羽,不能飞翔,只是在繁殖期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就炫耀双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雏期成鸟要展开双翅使卵或雏鸟不致于受到炽热的阳光的曝晒,还能张开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吓唬敢于进犯之敌,此外在迅速奔跑时也要展开双翅,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若是顺风还能起到船帆的作用。尾羽蓬松而下垂,每个尾椎骨都呈分离状。腿很长,十分粗壮,有一部分裸露无羽,呈粉红色,脚也极为强大,趾的下面有角质的肉垫,富有弹性并能隔热,适于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
成年雄鸟羽毛为明显黑白色,翅羽及尾羽为纯白色,颈部稀疏的细羽中裸露出蓝灰色或桃红色皮肤,大多数公鸟在颈部裸毛下缘还有一圈白毛,上嘴壳及双腿前缘及两趾背部鳞片会呈现桃红色。雄鸟体形较雌鸟大,成年雌鸟全身羽毛多数为灰褐色,嘴壳及双腿无桃红色。雌鸟体形略小。幼鸟羽毛为刺状浅黄色软毛,毛为黑色,颈部带有黑色的斑点。在3个月大后需经多次更换羽毛,雄鸟羽毛颜色要到11月个月大才开始显现。幼鸟羽毛为刺状浅黄色软毛,毛为黑色,颈部带有黑色的斑点。在3个月大后需经多次更换羽毛,雄鸟羽毛颜色要到11月个月大才开始显现。
非洲鸵鸟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带,其中索马里亚种有时进入浓密的荆棘灌丛中,在西南非洲甚至还见于陡峭的石质高原上。非洲鸵鸟因为有发达的气囊和良好的循环系统来调节体温,所以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具有异常的耐热性,即使气温高达56℃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寻觅食物,也可以几个月不饮水。活动为频繁的时间还是在清晨和黄昏。
婚配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鸟配3-5只雌鸟。鸵鸟交配后约1周左右,雌鸟开始产卵。通常每隔一天或两天产1枚卵,直到巢内有12-16枚卵时,便开始了长时间的孵化工作,孵化是由雄鸵鸟和雌鸵鸟交替进行。雌鸵鸟一般是在白天孵卵,雄鸵鸟则是在夜间孵卵,因为在夜晚其艳丽的颜色不易被发现。当鸵鸟在巢中孵化时,经常沿地面伸展其颈部,这可能是一种伪装方法,用以迷惑其他敌兽。
筑巢于地面,所有的雌鸟将卵生在同一个巢穴中。每只雌鸟产卵10-12枚,每窝的卵数可以达到25-30枚。卵大,黄白色,大小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鸟孵化,夜晚雄鸟承担。孵化期为40-42天。雏鸟为早成性。3岁性成熟,寿命为60年。
非洲鸵鸟是杂食鸟,有着特殊的消化功能,能从粗纤维中摄取能量。因此,供给精饲料时需注意能量的供给量不要过高。如精饲料能量供给多时,加上青饲料中的能量,往往会导致体内能量过多而沉积成体脂,从而影响繁殖力。非洲鸵鸟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在10周龄前应逐步增加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后消化道建立微生物生长活动区域。随着日龄的增长,10周龄后再加大青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使它们能更有效地从青草中获取营养,从而降低饲养成本。青饲料常用的主要有韭菜、叶类蔬菜、象草、苜蓿草、黄草、黑麦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