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仅存2枚,即第三趾和第四趾,是鸟类中趾数少的,第三趾强大而且具爪,第四趾小而无爪。在羽小枝上没有小钩,所以全身的体羽柔软而蓬松。雄鸟和雌鸟的羽色有所不同,雄鸟的体羽主要为黑色,双翅及尾部的有白色的漂亮长羽,颈部呈肉红色或鲜蓝色,上面覆有棕色绒羽,雌鸟的体羽均呈灰褐色。
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等,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同时吃进一些砂粒,以帮助消化。有趣的是,在其肠胃中还能发现钉子、硬币、瓶盖、绳子,甚至钻石等杂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西撒哈拉、赞比亚、津巴布韦。地区灭绝:阿尔及利亚、巴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领土被占领、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突尼斯、也门。
非洲鸵鸟饲养以地面平养为主,要求地面清洁、卫生、干燥温暖。在水泥地面养雏鸟而用垫料时,垫料上要铺上麻袋、透气橡胶板,或硬质弹性细眼塑料网等,避免雏鸟吃垫料。雏鸟舍及运动场要打扫干净,将玻璃、塑料布、铁丝及其他不能吃的异物收拾起来。雏鸟在舍内饲养时,要在饲料内加上少量砂砾,以帮助消化。一周内加砂砾1次,用量约占当日饲料量的1%左右。从雏鸟出壳至12周龄的生长阶段,由于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对环境条件变化极敏感,因此是养殖中重要、关键的阶段,需要精心照料,科学管理。
雌鸟刚开产时,产的卵有相当数量为不受精卵。一般个产卵期可产卵20-40枚,一些高产雌鸵鸟3岁以后1个产卵期可产卵40-60枚,者可超过80枚。卵发育于卵巢,雌鸵鸟只有1个卵巢,位于腹部中线稍偏左侧。从鸵鸟的解剖上看,卵巢像一串葡萄挂在靠近左肾的体腔中,上面有许多大大小小发育不同的白色和黄色卵泡。在交配季节,成熟的卵从卵泡表面破裂排出,落入输卵管口,进入螺旋状的输卵管。卵泡在输卵管上部与精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卵黄由浓稠的卵黄系带系着,使卵黄平衡。卵黄和卵白是胚胎的营养物质,卵沿输卵管继续下行时,在卵白外覆盖两层壳膜,壳是由钙质腺体分泌物形成的,后在卵表面形成珐琅质层,使其表面光滑。软卵是由于钙质腺体不能在卵外产生分泌物而造成的。卵受精后,短期内胚胎细胞核开始分化,结合子变得更加复杂,它具有双亲的特性。卵一产出,胚胎即停止分化。
育雏期是各种疾病的易发期,是饲养成败的重要时期。在此期导致雏鸟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由于雏鸟对不良环境因素,特别是对潮湿和尘埃较敏感,往往由于空气污浊,地面垫料潮湿,室温过高或过低而诱发呼吸道感染,如曲霉菌病等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打喷嚏、咳嗽等,若发现及时,并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诱因并使用抗生素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否则可导致死亡。因而,在育雏期有专人管理,24小时值班,随时注意雏鸟的精神状态和采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育雏室的垫料须质地松软,吸湿性好且不易产生尘埃,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干扰。此外,应谢绝外来人员特别是其他禽场工作入员的参观,以杜绝病原的入侵。育成期这个时期鸵鸟生长快,日增重可超过0.5千克。在此时期常发的疾病有前胃积沙病和软脚病。
成年鸵鸟有很强的抗病力。但这并不等于养殖成年鸵鸟对疫病可以置之不理。在广东佛山、江门、汕头均从南非进口的种鸟和鸟卵中检出新城疫、禽白痢杆菌病和禽败血霉形体病的抗体。说明鸵鸟已感染上述病原,只是成鸟未见临诊症状而已,其对鸵鸟的生产力是否构成损失未有直接资料数据,国内某些场饲养的鸵鸟已有新城疫的发生,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广大驼鸟饲养场(户)的高度重视。随着鸵鸟的圈养,饲养方式的改变,上述病原是否将对鸵鸟构成直接威胁尚难预料。另外,成鸵可发生难产。主要系因受惊或环境噪音如新建鸵鸟场或场附近正在基建时机器发出的噪音等。对本病的预防在于消除诱因,为鸵鸟提供一个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