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面黄褐色或浅紫色,密布不太规则的紫色博文状花纹,并常被有1层光亮的壳皮,同心生长线较细密。壳内白色或略带紫色,外套窦弯入。
菲律宾帘蛤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已被引进到世界各地,并已经在那里定殖。菲律宾帘蛤在1930年代意外地与长巨牡蛎苗一起被引入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已经扩散定殖在从加利福尼亚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沿海。除了公共渔业,孵化场生产促进了菲律宾帘蛤在太平洋沿岸的养殖。
小月面呈长心形,尽管不特别明显,但壳面有清晰可见的浅色和深色细密的放射肋。盾面缩小至仅与韧带后部边缘相接。放射肋纹和同心生长纹,后者在贝壳的前部和后部变得特别突出,在壳面上构成明显十字交叉的布纹状。
菲律宾帘蛤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菲律宾帘蛤是严格的雌雄异体,其性腺为与消化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弥漫性组织。繁殖期根据地理区域而不同,通常在水温20-25°C产卵。从秋末到初冬这一时期性活动进入休止状态。野生环境中配子的形成时间为2-5个月,然后产卵。
第二次产卵甚至可以出现在同一季节,即2-3个月之后。通过过滤有机物和浮游植物依然丰富的海水,冬季前的恢复阶段有利于能量积累。温度和进食是影响配子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配子形成的初温度可在8-10°C,然后随海水温度上升而加快。在温度为14-24°C之间时,它的持续时间是5-2个月。在这一温度范围内,菲律宾帘蛤即可产卵。尽管佳温度是20-22°C,但12°C是低临界温度,低于此温度该品种便不能有效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