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帘蛤(学名:Ruditapesphilippinarum):通常又称杂色蛤或菲律宾蛤仔,壳长2.5-5.7厘米。商业规模平均40毫米。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动物。壳坚固,壳瓣左右相等;两侧不等,壳顶的喙位于前半部分;外形略呈椭圆形。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
花甲即花蛤,因粤语花蛤与花甲同音,花蛤被人写作花甲。花蛤是海南地区称芒果螺,是一种软体动物,长约3厘米,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贝壳较瘦长,是长卵圆形。
壳面黄褐色或浅紫色,密布不太规则的紫色博文状花纹,并常被有1层光亮的壳皮,同心生长线较细密。壳内白色或略带紫色,外套窦弯入。
蛤蜊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
小月面呈长心形,尽管不特别明显,但壳面有清晰可见的浅色和深色细密的放射肋。盾面缩小至仅与韧带后部边缘相接。放射肋纹和同心生长纹,后者在贝壳的前部和后部变得特别突出,在壳面上构成明显十字交叉的布纹状。
菲律宾帘蛤常栖息在潮间带粗沙及小砾石滩以及潮下带泥沙底。通常栖息在安静的水域。从潮间带至4米深。大多在风浪较小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区,但盐度较高的沿海岛屿和数米深的潮下带,也偶有发现;栖息底质,以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数量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滩和含泥量极少的砂地或砾石地带,虽也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菲律宾帘蛤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第二次产卵甚至可以出现在同一季节,即2-3个月之后。通过过滤有机物和浮游植物依然丰富的海水,冬季前的恢复阶段有利于能量积累。温度和进食是影响配子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配子形成的初温度可在8-10°C,然后随海水温度上升而加快。在温度为14-24°C之间时,它的持续时间是5-2个月。在这一温度范围内,菲律宾帘蛤即可产卵。尽管佳温度是20-22°C,但12°C是低临界温度,低于此温度该品种便不能有效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