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烂皮症
在黄颡鱼塘4、6、7号塘中感染烂身病,导致每天大量死鱼。致病病原体为拟态弧菌。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水体温度急剧上升,水中有害病菌繁殖较快。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发白、表面皮肤溃烂。病鱼摄食量减少,不吃食,同时发病时测得亚盐超标,水质恶化,同时易造成亚盐中毒,解剖见发病鱼肝脏肿大发白。
流行特点:
(1)夏季水体高温易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2)发病快,死亡量大,传染性强,难以治疗。
(3)氨氮、亚盐含量高的池塘易爆发该病。
(4)滥用药物,使用消毒杀虫药物过多,导致池塘水质恶化严重。
治疗效果:由于患“烂皮症”的黄颡鱼吃食减少,因此内服抗生素使用效果很小,同时拟态弧菌在长期大量用药过程中有一定抗药性,治疗困难。
预防:
(1)放鱼苗前,对底部清淤,采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灭菌,暴晒池底一个星期以上。
(2)选择优良苗种,防止本身携带病菌的苗种。
(3)定期调水改底,检测水质,增加溶氧。保持良好水质,防止氨氮、亚盐过高引起的中毒、水质恶化严重。
(4)使用消毒灭菌药物,控制好用药剂量,防止过度用药,频繁用药,滥用抗生素等。
(5)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有利于调控水质,减少发病几率。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2、黄颡鱼养殖现状
黄颡鱼属于小型鱼类,形状奇特,脊椎和背鳍上有锯齿状硬棘,曾经是从水体中去除养殖物体之一。但它的肉质,味道好吃,营养丰富,一直是桌上的美味佳肴。
由于环境受到污染和滥捕鱼类,自然生产量逐年下降。但市场需求尤其是韩国市场的需求激化了养殖业发展。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养殖史,且主要是分布在湖北,四川,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
黄颡鱼的鱼苗养殖,通过捕捉自然苗条过渡到人工繁殖,即人工饲养,人工催产和孵化,大规模养殖育种,人工繁殖技术和育苗方面日益成熟。逐渐建成黄黄颡鱼(原)种场,并进行了选择性育种,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性别控制研究,努力提高黄颡鱼的质量。
5、黄颡鱼养殖前景
(1)两广地区一带是早养殖黄颡鱼的,黄颡鱼养殖从2002 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价格从18 元/斤下降到9.5 元/kg,而出鱼的价格是有高有低的,但每年都还是有利润可赚的。不管市场上价格是如何波动发的,但黄颡鱼的价格却从不低于养殖的。从3~6 月这个季节是的水产品出售的旺季,两广地区养殖的黄颡鱼出货量是高的,也能得到较好的价格。两广地区一带的养殖户对这种鱼类表示很有信心,并将继续保留养殖这种鱼类。
(2)黄颡鱼比较耐运输,销售过程当中损失极低,中间利润能得到,水产品流通商人热衷于对此种鱼类出售。
(3)黄颡鱼味道鲜美、价格适中,成为大众消费水产品种,国内消费市场庞大。黄颡鱼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肉性味甘、平,有、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人们有一定的消费习惯。两广地区养殖面积接近3 万亩的黄颡鱼70%都是往外省销售,销路畅通无阻。
(4)黄颡鱼的销售灵活,不同规格价格不一样,各种规格都可以上市销售,也不受季节与气温的影响,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灵活调整出塘时间,这也是众多养殖户喜欢养殖黄颡鱼的原因之一。
依目前发展情况看来,未来几年黄颡鱼的养殖区域会不断扩大,由主养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由主养省份向临近省份扩散,以多种养殖模式共同发展。未来几年全国范围内黄颡鱼的养殖量预计仍会有增长。
6、黄颡鱼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目前,养殖黄颡鱼大多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群,家养化程度较低,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生长的两性差异显著,应开展选种、育种和品质改良技术研究的人工选育、人工诱导多倍体性别控制和单性养殖。
(2)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还不普及,苗种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应加强鱼苗培育技术的普及,提供更多鱼苗。
(3)黄颡鱼营养需要和配合饲料的基础研究滞后。对黄颡鱼营养需要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生理、代谢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
(4)黄颡鱼养殖中疾病严重。池塘养黄颡鱼易发生的鱼病主要有:纤毛虫寄生、细菌性烂鳃、肠炎和腹水,还有病原、病因不明的气泡病、红头病等,应加强病原、病理、药理等理论和应用研究。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黄颡鱼肉质鲜美,备受人们喜爱,作为重要的鱼类产品,其高产养殖技术需要不断研究,从而才能提高养殖水平,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优质的黄颡鱼产品。
黄颡鱼种养殖准备
1. 1 池塘条件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池塘条件要求并不高,因此可以选择面积较小的池塘养殖黄颡鱼,但此过程中要保持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养殖水深1. 5m 左右同时应当供氧量充足。可是当使用增氧设备,防止养殖过程中存在鱼体缺氧。
1. 2 放养前的准备
不论是否是全新的池塘,在进行苗种投放前应当进行全面及时的清洗消毒。对于老池塘在清洗的过程中还应保留约10cm 左右的池底淤泥。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充分混合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将池塘内存在的病原体、野杂鱼等杂质清除。随后对池塘进行暴晒,7d 左右后对池塘进行注水,并在进水口处设置对应密度的过滤网,避免有杂鱼、鱼卵等混入其中。随后配置、搅拌、发酵有机肥,向池塘投放,培肥水质,不同的投放量,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黄颡鱼种苗培育管理
黄颡鱼种苗培育方式
为了提升黄颡鱼鱼种的培育质量,通常是在单位面积较小的鱼塘,进行苗种培育,一般是投放3 ~ 4cm苗种,长到超过10cm 时分塘,挑选雄性个体或规格较大的成鱼进行培育养殖,当养殖技术成熟时,可适当投放1cm 水花进行养殖,长到10cm 时再分塘饲养,有效控制成本。培育2 ~ 6cm 鱼苗时,以鳗鱼粉料为主投放料,逐渐转变为颗粒浮料喂投,粉料喂投时用吊筛喂料,浮料投喂时在饲料台商投喂。同时需要根据水温,鱼体体重进行合理饵料投放,并控制清晨、傍晚投料喂养时间。
黄颡鱼养殖方式
常见的黄颡鱼养殖中,有多种人工养殖方式,如单养、混养、池塘养、水库养、网箱养等,采用不同养殖方式,可收获不同的黄颡鱼产量,产生不同的经济收效。
黄颡鱼单养池塘管理
鱼种投放密度
在养殖黄颡鱼时,其佳养殖体重为15 ~ 35g,规格为10~ 15cm,在进行黄颡鱼套养时,需要注意放养规格,同时池中不能培养其他凶猛性肉食鱼类。通常养殖池塘内投放量为约2500 ~ 6000 尾/667m2,100尾鲢鱼、60 尾鳙鱼进行配养,实现水调控质,配合投喂饲,当黄颡鱼重100~ 150g 可上市销售。
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培育方案
培水方案:
水花入塘前2天开始培水,用黄金藻源500克/亩.米+益菌生500ml/亩.米。若底质较肥,黄金藻源用量可减半;若底质无淤泥或较清瘦,则建议加配合饲料1.5公斤。隔天一次,连用3—4次。目的:使浮游动物从轮虫、枝角类、甲壳类、红虫依次繁殖、生长,形成黄颡鱼苗所需的饵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