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夏季高发两大疾病,提前防控是关键
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平时不发病一般很难看到它们,一旦看到的时候,除了上来水面吃料外,剩下的可能是发病了。所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观察、监测它们的情况,了解它们的体质状况,提前做好相关病害预防工作。
“一点红”病:3号塘和5号塘黄颡鱼鱼苗养殖过程中,出现感染“一点红”病,诱发该病的原因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的。一般在天气变化大、水质恶化等条件下,个别鱼体体质较差较易感染。
本次发病原因:池塘水中蓝藻繁殖过盛、天气多变、高温暴雨天气、水质恶化、亚盐含量过高等原因导致鱼体体质变弱,易被爱德华氏细菌感染。
发病症状: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接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小空洞,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治疗方案:使用复合碘1L混合池塘水泼撒,对水体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使用氟苯尼考粉少量加生物净水宝1斤、肝泰乐1斤加水,混合饲料投喂进行内服治疗。
治疗效果:5号塘死鱼量依旧较大,3号塘死鱼量较小。由此可见外用消毒、内用抗生素方案效果不佳
预防: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发展,因此抗生素使用效果不太理想,难以治疗,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控制黄颡鱼的养殖密度,选择适宜的养殖空间密度和水体深度。
(2)由于黄颡鱼不耐低氧环境,因此鱼塘多增氧,采用增氧设备,避免鱼缺氧浮头。
(3)定期改底调水,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底等改良底质;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防止亚盐、氨氮的超标。
(4)经常进行保健预防,定期内服维生素类混合饲料,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黄颡鱼烂皮症
在黄颡鱼塘4、6、7号塘中感染烂身病,导致每天大量死鱼。致病病原体为拟态弧菌。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水体温度急剧上升,水中有害病菌繁殖较快。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发白、表面皮肤溃烂。病鱼摄食量减少,不吃食,同时发病时测得亚盐超标,水质恶化,同时易造成亚盐中毒,解剖见发病鱼肝脏肿大发白。
流行特点:
(1)夏季水体高温易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2)发病快,死亡量大,传染性强,难以治疗。
(3)氨氮、亚盐含量高的池塘易爆发该病。
(4)滥用药物,使用消毒杀虫药物过多,导致池塘水质恶化严重。
治疗效果:由于患“烂皮症”的黄颡鱼吃食减少,因此内服抗生素使用效果很小,同时拟态弧菌在长期大量用药过程中有一定抗药性,治疗困难。
预防:
(1)放鱼苗前,对底部清淤,采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灭菌,暴晒池底一个星期以上。
(2)选择优良苗种,防止本身携带病菌的苗种。
(3)定期调水改底,检测水质,增加溶氧。保持良好水质,防止氨氮、亚盐过高引起的中毒、水质恶化严重。
(4)使用消毒灭菌药物,控制好用药剂量,防止过度用药,频繁用药,滥用抗生素等。
(5)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有利于调控水质,减少发病几率。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黄颡鱼肉质鲜美,备受人们喜爱,作为重要的鱼类产品,其高产养殖技术需要不断研究,从而才能提高养殖水平,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优质的黄颡鱼产品。
黄颡鱼种养殖准备
1. 1 池塘条件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池塘条件要求并不高,因此可以选择面积较小的池塘养殖黄颡鱼,但此过程中要保持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养殖水深1. 5m 左右同时应当供氧量充足。可是当使用增氧设备,防止养殖过程中存在鱼体缺氧。
1. 2 放养前的准备
不论是否是全新的池塘,在进行苗种投放前应当进行全面及时的清洗消毒。对于老池塘在清洗的过程中还应保留约10cm 左右的池底淤泥。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充分混合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将池塘内存在的病原体、野杂鱼等杂质清除。随后对池塘进行暴晒,7d 左右后对池塘进行注水,并在进水口处设置对应密度的过滤网,避免有杂鱼、鱼卵等混入其中。随后配置、搅拌、发酵有机肥,向池塘投放,培肥水质,不同的投放量,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饲料投喂及管理
养殖黄颡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常见的包括小虾、小杂鱼、蚯蚓等,同时需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可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在进行日投饵料时,可根据鱼体重量,投放原材料种类等进行合理配比。在进行人工饲料配合时,可适当添加鱼粉、菜饼、豆饼、次粉、米皮糠、诱食促长添加剂等。随着鱼体的增长,饲料应适当增加,饲料成本也逐渐增加。
黄颡鱼属于杂食类鱼体,喜好肉食,此时需要高蛋白、饲料,黄颡鱼的正常健康成长。在驯化后,可对鱼苗直接喂养人工饲料,但是天然鱼种需经驯食后才能摄入正常人工饲料。常见的驯食方法为: 在池边沿边洒放鱼糜,2d 左右,待鱼种摄食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工饵料并定点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点、定时、定量喂养。喂投时需水温超过10℃,并随着水温范围的增加,适当调整饵料日投量,从而饲料的投放质量。
池塘水质调节与病害防治
水质管理
在养殖黄颡鱼时,要注意优质水质,鱼体喜好清洁水源,但是低氧耐抗力较差,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定时监测水中酸碱度,pH 在7. 0 ~ 8. 4 范围内,同时控制其可见透明度为35 ~ 45cm,水深超过1. 2m。要注意时刻观察水中的溶氧程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
在不同季节注意控制养殖时的池水要求,通常春季时为提升水温应将水深控制为80 ~ 100cm,即水要浅,随后逐渐加深。在夏季时,要控制水深为1. 5 ~2m,提升光照强度。但此时却容易导致水温较高,引发水质变差,同时与黄颡鱼的习性相违背,因此在夏季需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20 ~ 30cm,每月3 次左右。当难以及时换水或有较差的外塘水质时,可通过向池塘内添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当气温、天气发生变化时,需要强化对池塘的夜间巡查,对异常预兆进行观察、预警,对突发状况采取及时的应多措施。避免因温度影响导致的养殖意外。当秋季发生降温时,应当通过深水位水质的稳定性,池塘始终保持适于育苗生存的温度。
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培育方案
黄颡鱼鱼苗(水花)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整个育苗期以轮虫、枝角类、甲壳类、摇蚊幼虫(红虫)等浮游动物为食,到了浮游动物不能满足其饵料需求时,则需补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起来,而黄颡鱼苗又不会采食、利用,水体中过剩的藻类等极易因天气变化、营养元素缺乏等因素导致缺氧、倒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给鱼苗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要求有两个:1、前期能的培育出浮游动物并保持足够的量;2、在投料后能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尽量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
下苗之前用水质改良剂(普通),抑制有害毒素,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二、 稳定水质措施
开始投喂饲料后水体中浮游动物已被鱼苗消耗,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加快,故应用抑藻精控制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同时用益菌生或底净爽水素强化分解、消耗藻类尸体。晚上投氧,防止倒藻和底部缺氧,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