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颡鱼肉质鲜美,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营养价值较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黄颡鱼病害比例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黄颡鱼的经济效益,那么黄颡鱼容易受哪些病害影响呢?又该如何防治呢?
1、肠炎病
病因: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防治方法:池塘要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克暴灵10克进行投喂;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强力菌毒杀(500克用于5亩、1米水深),同时内服菌克,每千克饲料添加4克,连用5~7天,效果明显。
2、裂头病
病因:病原为爱德华氏菌。该病多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症状:一般经由黄颡鱼嗅叶神经慢性感染进入脑部,病灶向上发展由顶骨裂隙中冒出,形成头顶病变发红,严重时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出现裂头;腹部膨大并积有大量血红色腹水,同时体表出现出血点或者血斑。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水温在18~30℃发病,25~28℃发病较严重,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首先要从养殖池塘的水质调节入手,对池塘水质环境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明确池塘中主要的盐类物质,并合理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以改善养殖环境。工作人员在前一天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苯扎溴铵溶液以及戊二醛溶液进行全吃喷洒,第二天喷洒增氧宁、底净宁以及降氨宁,第三天喷洒 EM 原露、复合芽孢杆菌以及益水宁,并将氟苯尼考粉或者恩诺沙星粉拌和到饲料中进行投喂,一周为一个疗程。
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3、车轮虫病
病因:该病车轮虫寄生所致。
症状: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黏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严重感染时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黏液上。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方法:车轮虫病的防治可以通过硫酸亚铁铁合剂与硫酸铜联用全池泼洒进行防治,并使用水稀释三千倍之后的中水车轮净进行全池泼洒。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2、黄颡鱼养殖现状
黄颡鱼属于小型鱼类,形状奇特,脊椎和背鳍上有锯齿状硬棘,曾经是从水体中去除养殖物体之一。但它的肉质,味道好吃,营养丰富,一直是桌上的美味佳肴。
由于环境受到污染和滥捕鱼类,自然生产量逐年下降。但市场需求尤其是韩国市场的需求激化了养殖业发展。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养殖史,且主要是分布在湖北,四川,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
黄颡鱼的鱼苗养殖,通过捕捉自然苗条过渡到人工繁殖,即人工饲养,人工催产和孵化,大规模养殖育种,人工繁殖技术和育苗方面日益成熟。逐渐建成黄黄颡鱼(原)种场,并进行了选择性育种,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性别控制研究,努力提高黄颡鱼的质量。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黄颡鱼养殖方式
黄颡鱼人工饲养有许多方式,有单养和混养,池塘养殖和水库养殖,甚至各种形式的网箱养殖,不同规模的养殖造成了不同的生产产量和育种效益。
3.1 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并不是严格,可大可小,但水深应在1.5m 以上,池底淤泥不要过于太厚。池塘需要便利的排灌系统,确保水要充足。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的池塘要用75~90kg 石灰,用于清除野生鱼类,杀死病原菌。
3.2 单养
池塘选择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池塘水深1.5~2m 为宜,并要清淤消毒,然后每亩放尾重为2.5g 的黄颡鱼鱼类6000~20000,投复合饲料,对黄颡鱼日投喂鱼饲鱼量为鱼体重的2~4%。在夏季和秋季的炎热期间,每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深30cm,水分透明度高达35cm,亩产量可达1000 多斤。
在两广地区,主要养殖黄颡鱼,兼养少量鱼或其他名贵的淡水鱼,如太阳鱼。可能性的在5~6 月投放水中,1~2 个月后粗度达到5~8cm,变为鱼塘水产养殖,开始饲喂,每亩养殖量密度可达到6000~20000,至来年8月份就可以出鱼。
大约养殖10 个月后,大部分都将能达到上市规格(0.2g/尾)。养殖方面的管理不复杂,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缺氧和防虫的工作。在5~6 月份,寄生虫数量就很多。要注意防虫,黄颡鱼是属于底层鱼种。养殖过程中要增大氧含量,这样幼苗的生存率就可达80~90%,产量也就可达1500~3000g/亩,高的时候可达6000g/亩。
3.3 混养
在网围、池塘等主要养殖四大家鱼的水体表面,或养殖太阳鱼,虾,螃蟹,乌龟等特殊养殖池塘里,每亩可投放尾10~20g 重的黄颡鱼物种约150~200。在不影响主要养殖产品的前提下,每亩可以产出两到四量左右的黄颡鱼品种鱼类约达50 斤。混养黄颡鱼不仅可以减少与主要鱼类争夺食物和氧气的杂鱼和虾的数量,提高主养品种鱼类的生产产量,而且还能有效的控制家养鱼的一些寄生虫病。
在浙江省的湖州,主要以水产养殖黄颡鱼为主又混养一些白鱼和主要以白鱼养殖为主混养了一些黄颡鱼这样的养殖模式,养殖带来稳定的效益,现有的养殖的规模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3.4 网箱养
在水库和供水方面能得到的一些河道区域可以进行挂网箱进行黄颡鱼的养殖。养殖密度可以更高,整个过程投放复合饲料,病害少,管理方便,减少了租金和电力方面的投入,注意控制养殖密度,防止缺氧的发生,养殖可获得效益比池塘更为显着。
通过10 个月的网箱养殖每平方米的网箱上可生产约120~150 斤鱼类(投苗时间和池塘养殖相同),幼苗成活率50%左右,3~4cm 种类的鱼存活率达到了80%以上,投放密度要根据育苗规格而定。
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培育方案
黄颡鱼鱼苗(水花)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整个育苗期以轮虫、枝角类、甲壳类、摇蚊幼虫(红虫)等浮游动物为食,到了浮游动物不能满足其饵料需求时,则需补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起来,而黄颡鱼苗又不会采食、利用,水体中过剩的藻类等极易因天气变化、营养元素缺乏等因素导致缺氧、倒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给鱼苗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要求有两个:1、前期能的培育出浮游动物并保持足够的量;2、在投料后能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尽量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
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培育方案
培水方案:
水花入塘前2天开始培水,用黄金藻源500克/亩.米+益菌生500ml/亩.米。若底质较肥,黄金藻源用量可减半;若底质无淤泥或较清瘦,则建议加配合饲料1.5公斤。隔天一次,连用3—4次。目的:使浮游动物从轮虫、枝角类、甲壳类、红虫依次繁殖、生长,形成黄颡鱼苗所需的饵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