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水质管理及日常工作
1. 在黄颡鱼养殖中,应注重对水质的检测调节,黄颡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当水质较差时,易感染细菌病菌等,当亚盐含量较高时,也易引起黄颡鱼中毒,导致大量死亡,恶化水质。
2. 日常保持检测水体指标,定期进行调水工作,水质良好。
3. 定期打样解剖观察,主要观察肝脏、肝、肠道等器官,使用相应动保产品进行保健。
4. 加强日常巡塘工作,发现鱼浮头缺氧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开增氧机,使用增氧药物,增加水中溶氧,根据天气原因,合理开关增氧机,避免长时间使用增氧机导致水体浑浊。
5. 根据天气条件适当投料,天气恶劣时,鱼采食较差,适当减少投料量或停料。同时水温对黄颡鱼吃食好与差,多与少有一定关系。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黄颡鱼肉质鲜美,备受人们喜爱,作为重要的鱼类产品,其高产养殖技术需要不断研究,从而才能提高养殖水平,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优质的黄颡鱼产品。
黄颡鱼种养殖准备
1. 1 池塘条件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池塘条件要求并不高,因此可以选择面积较小的池塘养殖黄颡鱼,但此过程中要保持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养殖水深1. 5m 左右同时应当供氧量充足。可是当使用增氧设备,防止养殖过程中存在鱼体缺氧。
1. 2 放养前的准备
不论是否是全新的池塘,在进行苗种投放前应当进行全面及时的清洗消毒。对于老池塘在清洗的过程中还应保留约10cm 左右的池底淤泥。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充分混合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将池塘内存在的病原体、野杂鱼等杂质清除。随后对池塘进行暴晒,7d 左右后对池塘进行注水,并在进水口处设置对应密度的过滤网,避免有杂鱼、鱼卵等混入其中。随后配置、搅拌、发酵有机肥,向池塘投放,培肥水质,不同的投放量,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饲料投喂及管理
养殖黄颡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常见的包括小虾、小杂鱼、蚯蚓等,同时需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可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在进行日投饵料时,可根据鱼体重量,投放原材料种类等进行合理配比。在进行人工饲料配合时,可适当添加鱼粉、菜饼、豆饼、次粉、米皮糠、诱食促长添加剂等。随着鱼体的增长,饲料应适当增加,饲料成本也逐渐增加。
黄颡鱼属于杂食类鱼体,喜好肉食,此时需要高蛋白、饲料,黄颡鱼的正常健康成长。在驯化后,可对鱼苗直接喂养人工饲料,但是天然鱼种需经驯食后才能摄入正常人工饲料。常见的驯食方法为: 在池边沿边洒放鱼糜,2d 左右,待鱼种摄食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工饵料并定点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点、定时、定量喂养。喂投时需水温超过10℃,并随着水温范围的增加,适当调整饵料日投量,从而饲料的投放质量。
池塘水质调节与病害防治
水质管理
在养殖黄颡鱼时,要注意优质水质,鱼体喜好清洁水源,但是低氧耐抗力较差,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定时监测水中酸碱度,pH 在7. 0 ~ 8. 4 范围内,同时控制其可见透明度为35 ~ 45cm,水深超过1. 2m。要注意时刻观察水中的溶氧程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
在不同季节注意控制养殖时的池水要求,通常春季时为提升水温应将水深控制为80 ~ 100cm,即水要浅,随后逐渐加深。在夏季时,要控制水深为1. 5 ~2m,提升光照强度。但此时却容易导致水温较高,引发水质变差,同时与黄颡鱼的习性相违背,因此在夏季需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20 ~ 30cm,每月3 次左右。当难以及时换水或有较差的外塘水质时,可通过向池塘内添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当气温、天气发生变化时,需要强化对池塘的夜间巡查,对异常预兆进行观察、预警,对突发状况采取及时的应多措施。避免因温度影响导致的养殖意外。当秋季发生降温时,应当通过深水位水质的稳定性,池塘始终保持适于育苗生存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