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夏季高发两大疾病,提前防控是关键
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平时不发病一般很难看到它们,一旦看到的时候,除了上来水面吃料外,剩下的可能是发病了。所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观察、监测它们的情况,了解它们的体质状况,提前做好相关病害预防工作。
“一点红”病:3号塘和5号塘黄颡鱼鱼苗养殖过程中,出现感染“一点红”病,诱发该病的原因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的。一般在天气变化大、水质恶化等条件下,个别鱼体体质较差较易感染。
本次发病原因:池塘水中蓝藻繁殖过盛、天气多变、高温暴雨天气、水质恶化、亚盐含量过高等原因导致鱼体体质变弱,易被爱德华氏细菌感染。
发病症状: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接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小空洞,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治疗方案:使用复合碘1L混合池塘水泼撒,对水体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使用氟苯尼考粉少量加生物净水宝1斤、肝泰乐1斤加水,混合饲料投喂进行内服治疗。
治疗效果:5号塘死鱼量依旧较大,3号塘死鱼量较小。由此可见外用消毒、内用抗生素方案效果不佳
预防: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发展,因此抗生素使用效果不太理想,难以治疗,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控制黄颡鱼的养殖密度,选择适宜的养殖空间密度和水体深度。
(2)由于黄颡鱼不耐低氧环境,因此鱼塘多增氧,采用增氧设备,避免鱼缺氧浮头。
(3)定期改底调水,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底等改良底质;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防止亚盐、氨氮的超标。
(4)经常进行保健预防,定期内服维生素类混合饲料,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颡鱼肉质鲜美,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营养价值较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黄颡鱼病害比例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黄颡鱼的经济效益,那么黄颡鱼容易受哪些病害影响呢?又该如何防治呢?
1、肠炎病
病因: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防治方法:池塘要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克暴灵10克进行投喂;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强力菌毒杀(500克用于5亩、1米水深),同时内服菌克,每千克饲料添加4克,连用5~7天,效果明显。
2、裂头病
病因:病原为爱德华氏菌。该病多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症状:一般经由黄颡鱼嗅叶神经慢性感染进入脑部,病灶向上发展由顶骨裂隙中冒出,形成头顶病变发红,严重时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出现裂头;腹部膨大并积有大量血红色腹水,同时体表出现出血点或者血斑。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水温在18~30℃发病,25~28℃发病较严重,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首先要从养殖池塘的水质调节入手,对池塘水质环境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明确池塘中主要的盐类物质,并合理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以改善养殖环境。工作人员在前一天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苯扎溴铵溶液以及戊二醛溶液进行全吃喷洒,第二天喷洒增氧宁、底净宁以及降氨宁,第三天喷洒 EM 原露、复合芽孢杆菌以及益水宁,并将氟苯尼考粉或者恩诺沙星粉拌和到饲料中进行投喂,一周为一个疗程。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2、黄颡鱼养殖现状
黄颡鱼属于小型鱼类,形状奇特,脊椎和背鳍上有锯齿状硬棘,曾经是从水体中去除养殖物体之一。但它的肉质,味道好吃,营养丰富,一直是桌上的美味佳肴。
由于环境受到污染和滥捕鱼类,自然生产量逐年下降。但市场需求尤其是韩国市场的需求激化了养殖业发展。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养殖史,且主要是分布在湖北,四川,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
黄颡鱼的鱼苗养殖,通过捕捉自然苗条过渡到人工繁殖,即人工饲养,人工催产和孵化,大规模养殖育种,人工繁殖技术和育苗方面日益成熟。逐渐建成黄黄颡鱼(原)种场,并进行了选择性育种,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性别控制研究,努力提高黄颡鱼的质量。
黄颡鱼种苗培育管理
黄颡鱼种苗培育方式
为了提升黄颡鱼鱼种的培育质量,通常是在单位面积较小的鱼塘,进行苗种培育,一般是投放3 ~ 4cm苗种,长到超过10cm 时分塘,挑选雄性个体或规格较大的成鱼进行培育养殖,当养殖技术成熟时,可适当投放1cm 水花进行养殖,长到10cm 时再分塘饲养,有效控制成本。培育2 ~ 6cm 鱼苗时,以鳗鱼粉料为主投放料,逐渐转变为颗粒浮料喂投,粉料喂投时用吊筛喂料,浮料投喂时在饲料台商投喂。同时需要根据水温,鱼体体重进行合理饵料投放,并控制清晨、傍晚投料喂养时间。
黄颡鱼养殖方式
常见的黄颡鱼养殖中,有多种人工养殖方式,如单养、混养、池塘养、水库养、网箱养等,采用不同养殖方式,可收获不同的黄颡鱼产量,产生不同的经济收效。
黄颡鱼单养池塘管理
鱼种投放密度
在养殖黄颡鱼时,其佳养殖体重为15 ~ 35g,规格为10~ 15cm,在进行黄颡鱼套养时,需要注意放养规格,同时池中不能培养其他凶猛性肉食鱼类。通常养殖池塘内投放量为约2500 ~ 6000 尾/667m2,100尾鲢鱼、60 尾鳙鱼进行配养,实现水调控质,配合投喂饲,当黄颡鱼重100~ 150g 可上市销售。
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培育方案
黄颡鱼鱼苗(水花)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整个育苗期以轮虫、枝角类、甲壳类、摇蚊幼虫(红虫)等浮游动物为食,到了浮游动物不能满足其饵料需求时,则需补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起来,而黄颡鱼苗又不会采食、利用,水体中过剩的藻类等极易因天气变化、营养元素缺乏等因素导致缺氧、倒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给鱼苗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要求有两个:1、前期能的培育出浮游动物并保持足够的量;2、在投料后能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尽量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
下苗之前用水质改良剂(普通),抑制有害毒素,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二、 稳定水质措施
开始投喂饲料后水体中浮游动物已被鱼苗消耗,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加快,故应用抑藻精控制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同时用益菌生或底净爽水素强化分解、消耗藻类尸体。晚上投氧,防止倒藻和底部缺氧,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