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颡鱼肉质鲜美,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营养价值较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黄颡鱼病害比例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黄颡鱼的经济效益,那么黄颡鱼容易受哪些病害影响呢?又该如何防治呢?
1、肠炎病
病因: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防治方法:池塘要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克暴灵10克进行投喂;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强力菌毒杀(500克用于5亩、1米水深),同时内服菌克,每千克饲料添加4克,连用5~7天,效果明显。
2、裂头病
病因:病原为爱德华氏菌。该病多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症状:一般经由黄颡鱼嗅叶神经慢性感染进入脑部,病灶向上发展由顶骨裂隙中冒出,形成头顶病变发红,严重时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出现裂头;腹部膨大并积有大量血红色腹水,同时体表出现出血点或者血斑。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水温在18~30℃发病,25~28℃发病较严重,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首先要从养殖池塘的水质调节入手,对池塘水质环境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明确池塘中主要的盐类物质,并合理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以改善养殖环境。工作人员在前一天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苯扎溴铵溶液以及戊二醛溶液进行全吃喷洒,第二天喷洒增氧宁、底净宁以及降氨宁,第三天喷洒 EM 原露、复合芽孢杆菌以及益水宁,并将氟苯尼考粉或者恩诺沙星粉拌和到饲料中进行投喂,一周为一个疗程。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2、黄颡鱼养殖现状
黄颡鱼属于小型鱼类,形状奇特,脊椎和背鳍上有锯齿状硬棘,曾经是从水体中去除养殖物体之一。但它的肉质,味道好吃,营养丰富,一直是桌上的美味佳肴。
由于环境受到污染和滥捕鱼类,自然生产量逐年下降。但市场需求尤其是韩国市场的需求激化了养殖业发展。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养殖史,且主要是分布在湖北,四川,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
黄颡鱼的鱼苗养殖,通过捕捉自然苗条过渡到人工繁殖,即人工饲养,人工催产和孵化,大规模养殖育种,人工繁殖技术和育苗方面日益成熟。逐渐建成黄黄颡鱼(原)种场,并进行了选择性育种,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性别控制研究,努力提高黄颡鱼的质量。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疾病预防
为了增加黄颡鱼的产量,养殖的优质性、安全性,应当重视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抓好清塘消毒关
将池边杂草及时清除,避免存在一定的水生昆虫、防止寄生虫的存在与生长。使用物理方式结合化学方法,对池塘进行清扫,及时投放药物控制原生物病原,黄颡鱼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抓好苗种质量关
进行鱼苗投放时,应当重视苗种的质量选择,要求苗种色泽亮丽、表面光滑、无病害、无损伤、无残缺,体质健康、规格整齐。投放、运输等鱼苗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耐心拿放。防止鱼体受损磕碰,并且要注意在鱼体入池前进行食盐水浸洗。
抓好饲养管理
为了黄颡鱼饲养质量,应当采用高营养、营养物质全面的饲养料进行喂养,同时需要使用人工饲料进行配合,鱼饲料内有充足蛋白质。必要时需要在饲料内添加一定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同时结合必要的训练鱼体可适应适应转换。鱼体生长到不同阶段时,应选择适宜径粒的人工饲料进行配合,饲料鲜嫩、无霉变,坚持科学喂养,促进鱼体吸收营养,增强鱼体的抗病性能,增强体质。
治疗
养殖黄颡鱼时,常见的感染疾病为肠炎病、腐皮病、线虫病、纤毛虫病等。主要是受到水质不佳、鱼体异常、味投不洁、养料配合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对此类问题的主要诊治办法,包括: 对池底杂质、淤泥、病原进行去除,此时可选择配置后的福尔马林进行鱼种浸浴,随后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全池泼洒。此时还可选用二氧化氯配置融合剂对鱼池进行消毒。在治疗肠炎病时,不仅需要使用外要消毒剂,还需要使用内服药饵,此时的投放的顺序为先投放原饲料,在投放定量药饵,可持续5d 左右,每天1 次。注意捞出患严重病情、离群独游的鱼体,鱼塘每日都有新鲜氧气、新鲜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