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4、水霉病
病因:由水霉菌引起的。
症状:水霉菌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 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鱼游泳失常, 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终导致死鱼卵 。
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3%~5%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min, 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 kg水配成溶液浸洗10min;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抹伤口;用400 mg/L食盐与小苏打(1∶1)合剂全池泼洒或用 2~3mg/L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2d再泼洒1次。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1、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1)栖息地和生活习惯。在天然水域,黄颡鱼是栖息在静水或缓慢流动的水体中,并且喜欢在多水草的浅水中活动。
(2)食性。黄颡鱼的口腔内有颌齿,属于有胃鱼类。摄取食物的节律明显,一次进食量很大。它是杂食性的,主要吃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蜗牛和淡水虾,偶尔也吃小鱼,但不是凶猛的鱼类。
(3)生长特征。黄颡鱼是小型鱼类,生长缓慢。天然种群中当年鱼重为3~5g,大为50g,2 年以上鱼类为50~100g。雌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 年雄鱼体重在150~300g。
(4)繁殖习性。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一冬季黄颡鱼性成熟。晚春或初夏可产卵繁殖,适宜产卵的水温在22~26℃之间。性成熟后,雌雄性状较为明显,雄鱼在肛门后方有生殖突,生殖器开口处于生殖突的。雌鱼具有圆形的生殖孔,没有生殖突。雄鱼巢并保持巢。产出的卵具有一定粘度,水温25℃以下,受精卵孵化出子鱼约60~80h。
(5)适应环境条件的鱼类属于温水性鱼类,生存在0~38℃的温度,佳生长温度在25~28℃,繁殖温度为22~26℃。pH 适应范围6.0~9.0,适生活的pH 为7.0~8.4。黄颡鱼能够耐低氧,但能力一般,当溶解的氧大于3mg/L 时,食物和生长正常,<2.0mg/L 浮游,<1.0mg/L 窒息。氨氮的需求量小于1.0mg/L,亚硝酸盐含量小于或等于0.1mg/L,COD 小于50.0mg/L。黄颡鱼属于生性胆小鱼类,水很清或与其他鱼混合养殖时,通常群隐藏在水底或躲在一些遮蔽物之下。这些生物学特征与黄颡鱼养殖密切相关。
5、黄颡鱼养殖前景
(1)两广地区一带是早养殖黄颡鱼的,黄颡鱼养殖从2002 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价格从18 元/斤下降到9.5 元/kg,而出鱼的价格是有高有低的,但每年都还是有利润可赚的。不管市场上价格是如何波动发的,但黄颡鱼的价格却从不低于养殖的。从3~6 月这个季节是的水产品出售的旺季,两广地区养殖的黄颡鱼出货量是高的,也能得到较好的价格。两广地区一带的养殖户对这种鱼类表示很有信心,并将继续保留养殖这种鱼类。
(2)黄颡鱼比较耐运输,销售过程当中损失极低,中间利润能得到,水产品流通商人热衷于对此种鱼类出售。
(3)黄颡鱼味道鲜美、价格适中,成为大众消费水产品种,国内消费市场庞大。黄颡鱼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肉性味甘、平,有、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人们有一定的消费习惯。两广地区养殖面积接近3 万亩的黄颡鱼70%都是往外省销售,销路畅通无阻。
(4)黄颡鱼的销售灵活,不同规格价格不一样,各种规格都可以上市销售,也不受季节与气温的影响,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灵活调整出塘时间,这也是众多养殖户喜欢养殖黄颡鱼的原因之一。
依目前发展情况看来,未来几年黄颡鱼的养殖区域会不断扩大,由主养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由主养省份向临近省份扩散,以多种养殖模式共同发展。未来几年全国范围内黄颡鱼的养殖量预计仍会有增长。
6、黄颡鱼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目前,养殖黄颡鱼大多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群,家养化程度较低,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生长的两性差异显著,应开展选种、育种和品质改良技术研究的人工选育、人工诱导多倍体性别控制和单性养殖。
(2)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还不普及,苗种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应加强鱼苗培育技术的普及,提供更多鱼苗。
(3)黄颡鱼营养需要和配合饲料的基础研究滞后。对黄颡鱼营养需要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生理、代谢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
(4)黄颡鱼养殖中疾病严重。池塘养黄颡鱼易发生的鱼病主要有:纤毛虫寄生、细菌性烂鳃、肠炎和腹水,还有病原、病因不明的气泡病、红头病等,应加强病原、病理、药理等理论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