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颡鱼肉质鲜美,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营养价值较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各大水系中均有分布。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黄颡鱼病害比例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黄颡鱼的经济效益,那么黄颡鱼容易受哪些病害影响呢?又该如何防治呢?
1、肠炎病
病因: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防治方法:池塘要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克暴灵10克进行投喂;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强力菌毒杀(500克用于5亩、1米水深),同时内服菌克,每千克饲料添加4克,连用5~7天,效果明显。
2、裂头病
病因:病原为爱德华氏菌。该病多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症状:一般经由黄颡鱼嗅叶神经慢性感染进入脑部,病灶向上发展由顶骨裂隙中冒出,形成头顶病变发红,严重时表皮溃烂,顶骨受损,出现裂头;腹部膨大并积有大量血红色腹水,同时体表出现出血点或者血斑。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水温在18~30℃发病,25~28℃发病较严重,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首先要从养殖池塘的水质调节入手,对池塘水质环境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明确池塘中主要的盐类物质,并合理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以改善养殖环境。工作人员在前一天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苯扎溴铵溶液以及戊二醛溶液进行全吃喷洒,第二天喷洒增氧宁、底净宁以及降氨宁,第三天喷洒 EM 原露、复合芽孢杆菌以及益水宁,并将氟苯尼考粉或者恩诺沙星粉拌和到饲料中进行投喂,一周为一个疗程。
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4、水霉病
病因:由水霉菌引起的。
症状:水霉菌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 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鱼游泳失常, 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终导致死鱼卵 。
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3%~5%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min, 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 kg水配成溶液浸洗10min;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抹伤口;用400 mg/L食盐与小苏打(1∶1)合剂全池泼洒或用 2~3mg/L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2d再泼洒1次。
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培育方案
黄颡鱼鱼苗(水花)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整个育苗期以轮虫、枝角类、甲壳类、摇蚊幼虫(红虫)等浮游动物为食,到了浮游动物不能满足其饵料需求时,则需补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起来,而黄颡鱼苗又不会采食、利用,水体中过剩的藻类等极易因天气变化、营养元素缺乏等因素导致缺氧、倒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给鱼苗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要求有两个:1、前期能的培育出浮游动物并保持足够的量;2、在投料后能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尽量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