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夏季高发两大疾病,提前防控是关键
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平时不发病一般很难看到它们,一旦看到的时候,除了上来水面吃料外,剩下的可能是发病了。所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观察、监测它们的情况,了解它们的体质状况,提前做好相关病害预防工作。
“一点红”病:3号塘和5号塘黄颡鱼鱼苗养殖过程中,出现感染“一点红”病,诱发该病的原因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的。一般在天气变化大、水质恶化等条件下,个别鱼体体质较差较易感染。
本次发病原因:池塘水中蓝藻繁殖过盛、天气多变、高温暴雨天气、水质恶化、亚盐含量过高等原因导致鱼体体质变弱,易被爱德华氏细菌感染。
发病症状: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接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小空洞,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治疗方案:使用复合碘1L混合池塘水泼撒,对水体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使用氟苯尼考粉少量加生物净水宝1斤、肝泰乐1斤加水,混合饲料投喂进行内服治疗。
治疗效果:5号塘死鱼量依旧较大,3号塘死鱼量较小。由此可见外用消毒、内用抗生素方案效果不佳
预防: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发展,因此抗生素使用效果不太理想,难以治疗,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控制黄颡鱼的养殖密度,选择适宜的养殖空间密度和水体深度。
(2)由于黄颡鱼不耐低氧环境,因此鱼塘多增氧,采用增氧设备,避免鱼缺氧浮头。
(3)定期改底调水,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底等改良底质;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防止亚盐、氨氮的超标。
(4)经常进行保健预防,定期内服维生素类混合饲料,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黄颡鱼水质管理及日常工作
1. 在黄颡鱼养殖中,应注重对水质的检测调节,黄颡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当水质较差时,易感染细菌病菌等,当亚盐含量较高时,也易引起黄颡鱼中毒,导致大量死亡,恶化水质。
2. 日常保持检测水体指标,定期进行调水工作,水质良好。
3. 定期打样解剖观察,主要观察肝脏、肝、肠道等器官,使用相应动保产品进行保健。
4. 加强日常巡塘工作,发现鱼浮头缺氧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开增氧机,使用增氧药物,增加水中溶氧,根据天气原因,合理开关增氧机,避免长时间使用增氧机导致水体浑浊。
5. 根据天气条件适当投料,天气恶劣时,鱼采食较差,适当减少投料量或停料。同时水温对黄颡鱼吃食好与差,多与少有一定关系。
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培育方案
黄颡鱼鱼苗(水花)开口饵料以轮虫为主,整个育苗期以轮虫、枝角类、甲壳类、摇蚊幼虫(红虫)等浮游动物为食,到了浮游动物不能满足其饵料需求时,则需补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同时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起来,而黄颡鱼苗又不会采食、利用,水体中过剩的藻类等极易因天气变化、营养元素缺乏等因素导致缺氧、倒藻等现象的发生,从而给鱼苗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黄颡鱼育苗期的水质要求有两个:1、前期能的培育出浮游动物并保持足够的量;2、在投料后能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尽量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