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夏季高发两大疾病,提前防控是关键
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平时不发病一般很难看到它们,一旦看到的时候,除了上来水面吃料外,剩下的可能是发病了。所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观察、监测它们的情况,了解它们的体质状况,提前做好相关病害预防工作。
“一点红”病:3号塘和5号塘黄颡鱼鱼苗养殖过程中,出现感染“一点红”病,诱发该病的原因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的。一般在天气变化大、水质恶化等条件下,个别鱼体体质较差较易感染。
本次发病原因:池塘水中蓝藻繁殖过盛、天气多变、高温暴雨天气、水质恶化、亚盐含量过高等原因导致鱼体体质变弱,易被爱德华氏细菌感染。
发病症状: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接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小空洞,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治疗方案:使用复合碘1L混合池塘水泼撒,对水体环境进行消毒灭菌,使用氟苯尼考粉少量加生物净水宝1斤、肝泰乐1斤加水,混合饲料投喂进行内服治疗。
治疗效果:5号塘死鱼量依旧较大,3号塘死鱼量较小。由此可见外用消毒、内用抗生素方案效果不佳
预防: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发展,因此抗生素使用效果不太理想,难以治疗,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控制黄颡鱼的养殖密度,选择适宜的养殖空间密度和水体深度。
(2)由于黄颡鱼不耐低氧环境,因此鱼塘多增氧,采用增氧设备,避免鱼缺氧浮头。
(3)定期改底调水,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底等改良底质;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防止亚盐、氨氮的超标。
(4)经常进行保健预防,定期内服维生素类混合饲料,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鱼病知识--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3、车轮虫病
病因:该病车轮虫寄生所致。
症状: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黏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严重感染时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黏液上。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方法:车轮虫病的防治可以通过硫酸亚铁铁合剂与硫酸铜联用全池泼洒进行防治,并使用水稀释三千倍之后的中水车轮净进行全池泼洒。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1、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1)栖息地和生活习惯。在天然水域,黄颡鱼是栖息在静水或缓慢流动的水体中,并且喜欢在多水草的浅水中活动。
(2)食性。黄颡鱼的口腔内有颌齿,属于有胃鱼类。摄取食物的节律明显,一次进食量很大。它是杂食性的,主要吃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蜗牛和淡水虾,偶尔也吃小鱼,但不是凶猛的鱼类。
(3)生长特征。黄颡鱼是小型鱼类,生长缓慢。天然种群中当年鱼重为3~5g,大为50g,2 年以上鱼类为50~100g。雌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 年雄鱼体重在150~300g。
(4)繁殖习性。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一冬季黄颡鱼性成熟。晚春或初夏可产卵繁殖,适宜产卵的水温在22~26℃之间。性成熟后,雌雄性状较为明显,雄鱼在肛门后方有生殖突,生殖器开口处于生殖突的。雌鱼具有圆形的生殖孔,没有生殖突。雄鱼巢并保持巢。产出的卵具有一定粘度,水温25℃以下,受精卵孵化出子鱼约60~80h。
(5)适应环境条件的鱼类属于温水性鱼类,生存在0~38℃的温度,佳生长温度在25~28℃,繁殖温度为22~26℃。pH 适应范围6.0~9.0,适生活的pH 为7.0~8.4。黄颡鱼能够耐低氧,但能力一般,当溶解的氧大于3mg/L 时,食物和生长正常,<2.0mg/L 浮游,<1.0mg/L 窒息。氨氮的需求量小于1.0mg/L,亚硝酸盐含量小于或等于0.1mg/L,COD 小于50.0mg/L。黄颡鱼属于生性胆小鱼类,水很清或与其他鱼混合养殖时,通常群隐藏在水底或躲在一些遮蔽物之下。这些生物学特征与黄颡鱼养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