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黄颡鱼肉质鲜美,备受人们喜爱,作为重要的鱼类产品,其高产养殖技术需要不断研究,从而才能提高养殖水平,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优质的黄颡鱼产品。
黄颡鱼种养殖准备
1. 1 池塘条件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池塘条件要求并不高,因此可以选择面积较小的池塘养殖黄颡鱼,但此过程中要保持水质达标、水源充足,池底平坦、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养殖水深1. 5m 左右同时应当供氧量充足。可是当使用增氧设备,防止养殖过程中存在鱼体缺氧。
1. 2 放养前的准备
不论是否是全新的池塘,在进行苗种投放前应当进行全面及时的清洗消毒。对于老池塘在清洗的过程中还应保留约10cm 左右的池底淤泥。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充分混合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将池塘内存在的病原体、野杂鱼等杂质清除。随后对池塘进行暴晒,7d 左右后对池塘进行注水,并在进水口处设置对应密度的过滤网,避免有杂鱼、鱼卵等混入其中。随后配置、搅拌、发酵有机肥,向池塘投放,培肥水质,不同的投放量,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具体选择。
黄颡鱼种苗培育管理
黄颡鱼种苗培育方式
为了提升黄颡鱼鱼种的培育质量,通常是在单位面积较小的鱼塘,进行苗种培育,一般是投放3 ~ 4cm苗种,长到超过10cm 时分塘,挑选雄性个体或规格较大的成鱼进行培育养殖,当养殖技术成熟时,可适当投放1cm 水花进行养殖,长到10cm 时再分塘饲养,有效控制成本。培育2 ~ 6cm 鱼苗时,以鳗鱼粉料为主投放料,逐渐转变为颗粒浮料喂投,粉料喂投时用吊筛喂料,浮料投喂时在饲料台商投喂。同时需要根据水温,鱼体体重进行合理饵料投放,并控制清晨、傍晚投料喂养时间。
黄颡鱼养殖方式
常见的黄颡鱼养殖中,有多种人工养殖方式,如单养、混养、池塘养、水库养、网箱养等,采用不同养殖方式,可收获不同的黄颡鱼产量,产生不同的经济收效。
黄颡鱼单养池塘管理
鱼种投放密度
在养殖黄颡鱼时,其佳养殖体重为15 ~ 35g,规格为10~ 15cm,在进行黄颡鱼套养时,需要注意放养规格,同时池中不能培养其他凶猛性肉食鱼类。通常养殖池塘内投放量为约2500 ~ 6000 尾/667m2,100尾鲢鱼、60 尾鳙鱼进行配养,实现水调控质,配合投喂饲,当黄颡鱼重100~ 150g 可上市销售。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疾病预防
为了增加黄颡鱼的产量,养殖的优质性、安全性,应当重视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抓好清塘消毒关
将池边杂草及时清除,避免存在一定的水生昆虫、防止寄生虫的存在与生长。使用物理方式结合化学方法,对池塘进行清扫,及时投放药物控制原生物病原,黄颡鱼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抓好苗种质量关
进行鱼苗投放时,应当重视苗种的质量选择,要求苗种色泽亮丽、表面光滑、无病害、无损伤、无残缺,体质健康、规格整齐。投放、运输等鱼苗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耐心拿放。防止鱼体受损磕碰,并且要注意在鱼体入池前进行食盐水浸洗。
抓好饲养管理
为了黄颡鱼饲养质量,应当采用高营养、营养物质全面的饲养料进行喂养,同时需要使用人工饲料进行配合,鱼饲料内有充足蛋白质。必要时需要在饲料内添加一定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同时结合必要的训练鱼体可适应适应转换。鱼体生长到不同阶段时,应选择适宜径粒的人工饲料进行配合,饲料鲜嫩、无霉变,坚持科学喂养,促进鱼体吸收营养,增强鱼体的抗病性能,增强体质。
治疗
养殖黄颡鱼时,常见的感染疾病为肠炎病、腐皮病、线虫病、纤毛虫病等。主要是受到水质不佳、鱼体异常、味投不洁、养料配合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对此类问题的主要诊治办法,包括: 对池底杂质、淤泥、病原进行去除,此时可选择配置后的福尔马林进行鱼种浸浴,随后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全池泼洒。此时还可选用二氧化氯配置融合剂对鱼池进行消毒。在治疗肠炎病时,不仅需要使用外要消毒剂,还需要使用内服药饵,此时的投放的顺序为先投放原饲料,在投放定量药饵,可持续5d 左右,每天1 次。注意捞出患严重病情、离群独游的鱼体,鱼塘每日都有新鲜氧气、新鲜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