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烂皮症
在黄颡鱼塘4、6、7号塘中感染烂身病,导致每天大量死鱼。致病病原体为拟态弧菌。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水体温度急剧上升,水中有害病菌繁殖较快。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发白、表面皮肤溃烂。病鱼摄食量减少,不吃食,同时发病时测得亚盐超标,水质恶化,同时易造成亚盐中毒,解剖见发病鱼肝脏肿大发白。
流行特点:
(1)夏季水体高温易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2)发病快,死亡量大,传染性强,难以治疗。
(3)氨氮、亚盐含量高的池塘易爆发该病。
(4)滥用药物,使用消毒杀虫药物过多,导致池塘水质恶化严重。
治疗效果:由于患“烂皮症”的黄颡鱼吃食减少,因此内服抗生素使用效果很小,同时拟态弧菌在长期大量用药过程中有一定抗药性,治疗困难。
预防:
(1)放鱼苗前,对底部清淤,采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灭菌,暴晒池底一个星期以上。
(2)选择优良苗种,防止本身携带病菌的苗种。
(3)定期调水改底,检测水质,增加溶氧。保持良好水质,防止氨氮、亚盐过高引起的中毒、水质恶化严重。
(4)使用消毒灭菌药物,控制好用药剂量,防止过度用药,频繁用药,滥用抗生素等。
(5)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有利于调控水质,减少发病几率。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饲料投喂及管理
养殖黄颡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常见的包括小虾、小杂鱼、蚯蚓等,同时需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可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在进行日投饵料时,可根据鱼体重量,投放原材料种类等进行合理配比。在进行人工饲料配合时,可适当添加鱼粉、菜饼、豆饼、次粉、米皮糠、诱食促长添加剂等。随着鱼体的增长,饲料应适当增加,饲料成本也逐渐增加。
黄颡鱼属于杂食类鱼体,喜好肉食,此时需要高蛋白、饲料,黄颡鱼的正常健康成长。在驯化后,可对鱼苗直接喂养人工饲料,但是天然鱼种需经驯食后才能摄入正常人工饲料。常见的驯食方法为: 在池边沿边洒放鱼糜,2d 左右,待鱼种摄食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工饵料并定点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点、定时、定量喂养。喂投时需水温超过10℃,并随着水温范围的增加,适当调整饵料日投量,从而饲料的投放质量。
池塘水质调节与病害防治
水质管理
在养殖黄颡鱼时,要注意优质水质,鱼体喜好清洁水源,但是低氧耐抗力较差,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定时监测水中酸碱度,pH 在7. 0 ~ 8. 4 范围内,同时控制其可见透明度为35 ~ 45cm,水深超过1. 2m。要注意时刻观察水中的溶氧程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
在不同季节注意控制养殖时的池水要求,通常春季时为提升水温应将水深控制为80 ~ 100cm,即水要浅,随后逐渐加深。在夏季时,要控制水深为1. 5 ~2m,提升光照强度。但此时却容易导致水温较高,引发水质变差,同时与黄颡鱼的习性相违背,因此在夏季需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20 ~ 30cm,每月3 次左右。当难以及时换水或有较差的外塘水质时,可通过向池塘内添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当气温、天气发生变化时,需要强化对池塘的夜间巡查,对异常预兆进行观察、预警,对突发状况采取及时的应多措施。避免因温度影响导致的养殖意外。当秋季发生降温时,应当通过深水位水质的稳定性,池塘始终保持适于育苗生存的温度。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疾病预防
为了增加黄颡鱼的产量,养殖的优质性、安全性,应当重视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抓好清塘消毒关
将池边杂草及时清除,避免存在一定的水生昆虫、防止寄生虫的存在与生长。使用物理方式结合化学方法,对池塘进行清扫,及时投放药物控制原生物病原,黄颡鱼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抓好苗种质量关
进行鱼苗投放时,应当重视苗种的质量选择,要求苗种色泽亮丽、表面光滑、无病害、无损伤、无残缺,体质健康、规格整齐。投放、运输等鱼苗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耐心拿放。防止鱼体受损磕碰,并且要注意在鱼体入池前进行食盐水浸洗。
抓好饲养管理
为了黄颡鱼饲养质量,应当采用高营养、营养物质全面的饲养料进行喂养,同时需要使用人工饲料进行配合,鱼饲料内有充足蛋白质。必要时需要在饲料内添加一定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同时结合必要的训练鱼体可适应适应转换。鱼体生长到不同阶段时,应选择适宜径粒的人工饲料进行配合,饲料鲜嫩、无霉变,坚持科学喂养,促进鱼体吸收营养,增强鱼体的抗病性能,增强体质。
治疗
养殖黄颡鱼时,常见的感染疾病为肠炎病、腐皮病、线虫病、纤毛虫病等。主要是受到水质不佳、鱼体异常、味投不洁、养料配合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对此类问题的主要诊治办法,包括: 对池底杂质、淤泥、病原进行去除,此时可选择配置后的福尔马林进行鱼种浸浴,随后选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全池泼洒。此时还可选用二氧化氯配置融合剂对鱼池进行消毒。在治疗肠炎病时,不仅需要使用外要消毒剂,还需要使用内服药饵,此时的投放的顺序为先投放原饲料,在投放定量药饵,可持续5d 左右,每天1 次。注意捞出患严重病情、离群独游的鱼体,鱼塘每日都有新鲜氧气、新鲜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