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南通  浙江  代理  加工  东莞  食品  生产厂家  上海  规格  服务 

吉安淡水黄骨鱼苗耐运输胡子鲶鱼苗黄颡鱼苗,黄辣丁鱼苗

 
单价: 面议
起订: 1
发货期限: 天内发货
发货地: 北京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更新时间: 2022-03-23 21:44
 
发布企业资料
详细介绍

黄颡鱼烂皮症
在黄颡鱼塘4、6、7号塘中感染烂身病,导致每天大量死鱼。致病病原体为拟态弧菌。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水体温度急剧上升,水中有害病菌繁殖较快。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发白、表面皮肤溃烂。病鱼摄食量减少,不吃食,同时发病时测得亚盐超标,水质恶化,同时易造成亚盐中毒,解剖见发病鱼肝脏肿大发白。
流行特点:
(1)夏季水体高温易发病,发病死亡率高。
(2)发病快,死亡量大,传染性强,难以治疗。
(3)氨氮、亚盐含量高的池塘易爆发该病。
(4)滥用药物,使用消毒杀虫药物过多,导致池塘水质恶化严重。
治疗效果:由于患“烂皮症”的黄颡鱼吃食减少,因此内服抗生素使用效果很小,同时拟态弧菌在长期大量用药过程中有一定抗药性,治疗困难。
预防:
(1)放鱼苗前,对底部清淤,采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灭菌,暴晒池底一个星期以上。
(2)选择优良苗种,防止本身携带病菌的苗种。
(3)定期调水改底,检测水质,增加溶氧。保持良好水质,防止氨氮、亚盐过高引起的中毒、水质恶化严重。
(4)使用消毒灭菌药物,控制好用药剂量,防止过度用药,频繁用药,滥用抗生素等。
(5)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有利于调控水质,减少发病几率。

黄颡鱼水质管理及日常工作

1. 在黄颡鱼养殖中,应注重对水质的检测调节,黄颡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当水质较差时,易感染细菌病菌等,当亚盐含量较高时,也易引起黄颡鱼中毒,导致大量死亡,恶化水质。
2. 日常保持检测水体指标,定期进行调水工作,水质良好。
3. 定期打样解剖观察,主要观察肝脏、肝、肠道等器官,使用相应动保产品进行保健。
4. 加强日常巡塘工作,发现鱼浮头缺氧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开增氧机,使用增氧药物,增加水中溶氧,根据天气原因,合理开关增氧机,避免长时间使用增氧机导致水体浑浊。
5. 根据天气条件适当投料,天气恶劣时,鱼采食较差,适当减少投料量或停料。同时水温对黄颡鱼吃食好与差,多与少有一定关系。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2、黄颡鱼养殖现状

黄颡鱼属于小型鱼类,形状奇特,脊椎和背鳍上有锯齿状硬棘,曾经是从水体中去除养殖物体之一。但它的肉质,味道好吃,营养丰富,一直是桌上的美味佳肴。

由于环境受到污染和滥捕鱼类,自然生产量逐年下降。但市场需求尤其是韩国市场的需求激化了养殖业发展。我国只有十几年的养殖史,且主要是分布在湖北,四川,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

黄颡鱼的鱼苗养殖,通过捕捉自然苗条过渡到人工繁殖,即人工饲养,人工催产和孵化,大规模养殖育种,人工繁殖技术和育苗方面日益成熟。逐渐建成黄黄颡鱼(原)种场,并进行了选择性育种,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性别控制研究,努力提高黄颡鱼的质量。

黄颡鱼养殖成本分析与发展趋势
黄颡鱼养殖方式

黄颡鱼人工饲养有许多方式,有单养和混养,池塘养殖和水库养殖,甚至各种形式的网箱养殖,不同规模的养殖造成了不同的生产产量和育种效益。

3.1 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并不是严格,可大可小,但水深应在1.5m 以上,池底淤泥不要过于太厚。池塘需要便利的排灌系统,确保水要充足。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的池塘要用75~90kg 石灰,用于清除野生鱼类,杀死病原菌。

3.2 单养

池塘选择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池塘水深1.5~2m 为宜,并要清淤消毒,然后每亩放尾重为2.5g 的黄颡鱼鱼类6000~20000,投复合饲料,对黄颡鱼日投喂鱼饲鱼量为鱼体重的2~4%。在夏季和秋季的炎热期间,每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深30cm,水分透明度高达35cm,亩产量可达1000 多斤。

在两广地区,主要养殖黄颡鱼,兼养少量鱼或其他名贵的淡水鱼,如太阳鱼。可能性的在5~6 月投放水中,1~2 个月后粗度达到5~8cm,变为鱼塘水产养殖,开始饲喂,每亩养殖量密度可达到6000~20000,至来年8月份就可以出鱼。

大约养殖10 个月后,大部分都将能达到上市规格(0.2g/尾)。养殖方面的管理不复杂,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缺氧和防虫的工作。在5~6 月份,寄生虫数量就很多。要注意防虫,黄颡鱼是属于底层鱼种。养殖过程中要增大氧含量,这样幼苗的生存率就可达80~90%,产量也就可达1500~3000g/亩,高的时候可达6000g/亩。

3.3 混养

在网围、池塘等主要养殖四大家鱼的水体表面,或养殖太阳鱼,虾,螃蟹,乌龟等特殊养殖池塘里,每亩可投放尾10~20g 重的黄颡鱼物种约150~200。在不影响主要养殖产品的前提下,每亩可以产出两到四量左右的黄颡鱼品种鱼类约达50 斤。混养黄颡鱼不仅可以减少与主要鱼类争夺食物和氧气的杂鱼和虾的数量,提高主养品种鱼类的生产产量,而且还能有效的控制家养鱼的一些寄生虫病。

在浙江省的湖州,主要以水产养殖黄颡鱼为主又混养一些白鱼和主要以白鱼养殖为主混养了一些黄颡鱼这样的养殖模式,养殖带来稳定的效益,现有的养殖的规模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3.4 网箱养

在水库和供水方面能得到的一些河道区域可以进行挂网箱进行黄颡鱼的养殖。养殖密度可以更高,整个过程投放复合饲料,病害少,管理方便,减少了租金和电力方面的投入,注意控制养殖密度,防止缺氧的发生,养殖可获得效益比池塘更为显着。

通过10 个月的网箱养殖每平方米的网箱上可生产约120~150 斤鱼类(投苗时间和池塘养殖相同),幼苗成活率50%左右,3~4cm 种类的鱼存活率达到了80%以上,投放密度要根据育苗规格而定。
5、黄颡鱼养殖前景

(1)两广地区一带是早养殖黄颡鱼的,黄颡鱼养殖从2002 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价格从18 元/斤下降到9.5 元/kg,而出鱼的价格是有高有低的,但每年都还是有利润可赚的。不管市场上价格是如何波动发的,但黄颡鱼的价格却从不低于养殖的。从3~6 月这个季节是的水产品出售的旺季,两广地区养殖的黄颡鱼出货量是高的,也能得到较好的价格。两广地区一带的养殖户对这种鱼类表示很有信心,并将继续保留养殖这种鱼类。

(2)黄颡鱼比较耐运输,销售过程当中损失极低,中间利润能得到,水产品流通商人热衷于对此种鱼类出售。

(3)黄颡鱼味道鲜美、价格适中,成为大众消费水产品种,国内消费市场庞大。黄颡鱼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肉性味甘、平,有、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人们有一定的消费习惯。两广地区养殖面积接近3 万亩的黄颡鱼70%都是往外省销售,销路畅通无阻。

(4)黄颡鱼的销售灵活,不同规格价格不一样,各种规格都可以上市销售,也不受季节与气温的影响,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灵活调整出塘时间,这也是众多养殖户喜欢养殖黄颡鱼的原因之一。

依目前发展情况看来,未来几年黄颡鱼的养殖区域会不断扩大,由主养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由主养省份向临近省份扩散,以多种养殖模式共同发展。未来几年全国范围内黄颡鱼的养殖量预计仍会有增长。


6、黄颡鱼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目前,养殖黄颡鱼大多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群,家养化程度较低,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生长的两性差异显著,应开展选种、育种和品质改良技术研究的人工选育、人工诱导多倍体性别控制和单性养殖。

(2)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还不普及,苗种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应加强鱼苗培育技术的普及,提供更多鱼苗。

(3)黄颡鱼营养需要和配合饲料的基础研究滞后。对黄颡鱼营养需要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生理、代谢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

(4)黄颡鱼养殖中疾病严重。池塘养黄颡鱼易发生的鱼病主要有:纤毛虫寄生、细菌性烂鳃、肠炎和腹水,还有病原、病因不明的气泡病、红头病等,应加强病原、病理、药理等理论和应用研究。
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饲料投喂及管理

养殖黄颡鱼可选择纯动物性饲料,常见的包括小虾、小杂鱼、蚯蚓等,同时需要饲料具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可适当添加其他配合饲料。在进行日投饵料时,可根据鱼体重量,投放原材料种类等进行合理配比。在进行人工饲料配合时,可适当添加鱼粉、菜饼、豆饼、次粉、米皮糠、诱食促长添加剂等。随着鱼体的增长,饲料应适当增加,饲料成本也逐渐增加。

黄颡鱼属于杂食类鱼体,喜好肉食,此时需要高蛋白、饲料,黄颡鱼的正常健康成长。在驯化后,可对鱼苗直接喂养人工饲料,但是天然鱼种需经驯食后才能摄入正常人工饲料。常见的驯食方法为: 在池边沿边洒放鱼糜,2d 左右,待鱼种摄食前,在鱼糜中逐步添加工饵料并定点投放,随后转为全人工饲料定点、定时、定量喂养。喂投时需水温超过10℃,并随着水温范围的增加,适当调整饵料日投量,从而饲料的投放质量。

池塘水质调节与病害防治


水质管理

在养殖黄颡鱼时,要注意优质水质,鱼体喜好清洁水源,但是低氧耐抗力较差,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定时监测水中酸碱度,pH 在7. 0 ~ 8. 4 范围内,同时控制其可见透明度为35 ~ 45cm,水深超过1. 2m。要注意时刻观察水中的溶氧程度,必要时可启用增氧设备。

在不同季节注意控制养殖时的池水要求,通常春季时为提升水温应将水深控制为80 ~ 100cm,即水要浅,随后逐渐加深。在夏季时,要控制水深为1. 5 ~2m,提升光照强度。但此时却容易导致水温较高,引发水质变差,同时与黄颡鱼的习性相违背,因此在夏季需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20 ~ 30cm,每月3 次左右。当难以及时换水或有较差的外塘水质时,可通过向池塘内添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当气温、天气发生变化时,需要强化对池塘的夜间巡查,对异常预兆进行观察、预警,对突发状况采取及时的应多措施。避免因温度影响导致的养殖意外。当秋季发生降温时,应当通过深水位水质的稳定性,池塘始终保持适于育苗生存的温度。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我们的其它产品
更多>
网站首页  |  营业执照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